社区应用 最新帖子 精华区 社区服务 会员列表 统计排行
  • 1440阅读
  • 1回复

察色按脉 先别阴阳

楼层直达
级别: 精灵王

  阴阳,既能概括整个病情,又能用于一个症状的分析。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提出:“察色按脉,先别阴阳。”,还说“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张仲景将伤寒病分为阴证、阳证,以三阴、三阳为总纲。明代医家张景岳也强调,“凡诊脉施治,必先审阴阳,乃为医道之纲领”。这阴阳是八纲辨证的总纲,它能统领表里、寒热、虚实三对纲领,故有人称八纲为“二纲六要”。由此可见,阴阳辨证在疾病辨证中的重要地位。

  阴证和阴证

  凡病在里、在血、属寒,正气不足,机体反应多呈衰退的表现均属阴证的范畴。其症状为精神萎靡、面色苍白、畏寒肢冷、气短声低、口不渴、便溏、尿清、舌淡苔白、脉沉迟微弱等。其病因病机为年老体弱或内伤久病,或外邪内传脏腑等导致正气衰弱、阳虚阴盛。

  凡病在表、在气、属实,属热,正气未伤,机体反应多呈亢盛的表现均属阳证的范围。其症状为心情烦躁、面赤身热、气壮声高、口渴善冷饮、呼吸气粗、腹痛拒按、大便秘结、尿短赤、舌红绛苔黄、脉浮洪或滑数有力等。其病因病机为邪气入侵,邪盛而正气亦强,正邪激争所致。

  阴虚与阳虚

  阴虚与阳虚是人体脏腑阴阳亏损病变产生的证候。在正常生理状态下,人体阴阳要维持相对的平衡,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素问。生气通天论》),一旦阴阳失去这种相对平衡,就会发生阴阳盛衰的变化,从而产生疾病。

  阴虚证的症状为潮热、盗汗、手足心热、消瘦、口干咽燥、小便短赤、舌红少苔、脉细数无力。其病因病机为久病,或房室劳倦等而致精血、津液亏虚,阴不制阳。

  阳虚证的症状为神疲乏力、面色苍白、少气懒言、畏寒肢冷、自汗、口淡不渴、大便溏薄、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而润、脉虚弱等。其病因病机为久病、或劳伤、或大汗、大吐、大泻等而致阳气大衰、阳不制阴。

  亡阴和亡阳

  亡阴和亡阳多是疾病发展过程中的危重证候。亡阴多在高热大汗、剧烈吐泻、失血过多等阴液迅速丧失的情况下出现,常见汗出而粘、呼吸短促、手足温、躁动不安、渴喜冷饮、面色潮红、舌红而干、脉数无力;亡阳常因邪毒炽盛,或内脏病变严重耗损体内阳气所致,亦能因大汗、大吐、大泻、大出血等所致,常见冷汗如珠、面色灰白、呼吸气微、畏寒肢冷、精神萎靡、舌淡苔润、脉细微欲绝。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级别: 精灵王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19-08-24
   现代自然哲学的阴阳学说被引用到医学领域之后,不仅作为中医学的论理方

法,而且得到了高度灵活应用,贯穿于中医学理论和临床的各个方面,用以说明人

体组织结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并有效地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正如我国最

早的医学经典著作《黄帝内经》所言:“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意思是说,擅

长于诊断(即辨证)的医生,通过观察病人的色泽变化相切按病人的脉搏,首先要

分清疾病的阴阳。因为阴阳是概括整个病症的两个纲领。虽然疾病有千变万化,

错综复杂的临床表现,但均可归纳为阴证和阳证两大类,分清阴阳后,才能执简驭

繁、提纲挈领地抓住疾病的本质,纲举而目张,进行辨证论治,就能取得满意的疗

效。

    察色,包括观察病人的面色异常变化和舌头(包括舌体及舌苔)的色泽变化,

三岁以下的小儿,可观察示指络脉(指纹)的颜色改变。色,是指颜色,一般可分为

青、赤、黄、白、黑五种,称为“五色诊”;泽,是指光泽,有晦暗和明亮之分。通过观

察色泽变化,就可区别阴阳,实际上就是辨别寒热、虚实。如一个有“黄疸”(皮肤、

两目、小便色黄)的病人,若黄疸色泽鲜明如橘子皮色,称为“阳黄”;黄疸色泽晦暗

如烟熏者,则为“阴黄”,阳黄是湿热熏蒸,阴黄是寒湿郁阻,阳黄多见于急性肝炎

和胆道阻塞(如胆总管结石)引起的黄疸,阴黄多见于肝硬化或肝癌所致的黄疸,

前者为实、热,后者为虚、寒。区别了阴阳,就能正确辨证论治。

    按脉,就是中医诊察疾病常用的切按脉搏,是在长期临床实践中总结的诊病

方法。脉搏出现的各种形象变化称为“脉象”,脉象表现很多,一般有二十八种脉

象,脉象变化虽多,但从总体上相对而分,亦可分为阴阳两大类,如脉数(脉跳快

速)为热,属阳;脉迟(脉跳缓慢)为寒,属阴。脉浮(轻按即能感觉到脉跳)为表,属

阳;脉沉(重按才能感觉到脉跳)为里,屑阴;脉洪大多属实为阳,脉细小多属虚为

阴。如此等等,脉象虽多,但均可以阴阳别之,即能够辨别表里、寒热、虚实,这样,

也就能够根据不同脉象(当然要结合望诊、问诊、切诊)进行辨证论治。

    在中医辨证上,虽有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但八纲中又以阴阳为总纲,

即表、实、热属阳,里、虚、寒属阴。所以,辨别阴阳,实际上就是辨别表里、寒热、虚

实。当然,如何辨别阴阳,不单纯是“察色按脉”,从大的方面,可以通过望、闻、问、

切,诊察整个病情,概括为阴证、阳证;从小的方面,则可以分析四诊中一个个具体

的症状或体征,从色泽、声息、脉象,以至大小便、饮食口味等不同情况,辨别此证

是阴还是阳。总之,中医诊察疾病以分辨阴阳为首务。只有辨明症状或体征的阴

阳属性,进一步弄清疾病的病机是哪种形式的阴阳失调,才能辨证准确,治疗得

当。所以,明代医家张景岳说:“凡诊病施治,必须先审阴阳,乃为医道之纲领,阴

阳无谬,治焉有差?医道虽繁,而可以一言蔽之者。”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