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应用 最新帖子 精华区 社区服务 会员列表 统计排行
  • 1948阅读
  • 6回复

王泽岩教授第六届中国兽医大会技术讲座主要分会场课程安排

楼层直达
级别: 总版主


王泽岩高级兽医师受邀参加第六届中国兽医大会并将作题为“猪腹泻性疾病发病机理与类症鉴别防治”的讲座,并将携其学生孙宏伟执业兽医师一同参会。    第六届中国兽医大会将于今年117-1110日在福州海峡国际会展中心召开。本届大会计划设10大专场100多个专题,邀请100多位行业专家倾情授课。 并将有百余家参展商携众多最新产品隆重亮相本届大会,共吸引了2000多位参会代表、4000多名专业观众到会。作为2015年国内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兽医行业盛会, 第六届中国兽医大会已成为目前国内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兽医培训、学习、交流、采购一站式平台。博览会展出内容和兽医日常工作息息相关, 从兽用疫苗、兽用诊断试剂到兽用医疗器械、兽用药品、无害化处理设备等,强大的行业参展阵容将为本届博览会的观众提供多角度、全方位的行业前沿产品信息、发展动态与技术。   大会时间:2015年11月7-11月10日  大会地点:福州海峡国际会展中心10号馆,福州市城门镇霞洲路,公交有4路,57路,59路。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黑喜鹊博客:http://gaofahui521.blog.163.com/
级别: 新手上路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18-09-27
帮你顶,人还是厚道点好




[
级别: 总版主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19-08-01


与甲方将覆盖剂



目前养猪业中主要寄生虫疾病及防制:

               王泽岩,王永浩

摘要:规模化猪场的隐性寄生虫病是猪业发展的潜在障碍。近十年养猪业的集约化生产模式迅猛发展,生产成绩有了飞跃。但是,多数猪场不依“场情”为“PSY”进行掠夺性地繁殖生产,忽视猪体质的健康状态,模糊了猪亚健康与猪虚劳疾病的界定。只查找是什么病,不究其致病原因,淡漠寄生虫病在养猪生产各个阶段的危害。母猪虚劳症引起生产性“乳猪窝泻”漫布大江南北,病因复杂,病原不清,环境卫生、生物安全、生产管理、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均有可能成为该病的诱因。但寄生虫的隐性感染是重要推手无置可否。目前业者极端地强调“猪瘟、蓝耳、猪伪狂犬病、猪传染性胃肠炎和流行性腹泻病、圆环病毒病等”疫苗依赖性疾病,忽略自身的饲养管理技术的缺失、轻视猪只虚劳体质,无视潜在的寄生虫感染以及其他非传染致病因素的存在,助增母猪伤残淘汰率、仔猪病死率和养猪生产饲料报酬的降低。间接经济损失巨大。
关键词:寄生虫、隐性感染、虚劳、人畜共患
近一年来因疫病的滋孽致养猪生产实践经历了”过山车”般的起伏。中小型猪场“空舍空圈”屡见不鲜,经半年的猪病疫情和市场的荡涤,使现存规模化猪场的饲养管理技术水平得以提高,中小规模家庭式养猪场的生物安全意识有了飞跃式的提升,疫病控制方案的精准化、标准化、程序化日臻完善。但是,顾此失彼的现象时有发生,细节管理仍有疏漏,寄生虫隐性感染、代谢性疾病的发生和危害也逐渐变为常态。由于高密集饲养,猪舍常年温暖潮湿,为某些疾病,特别是寄生虫病的发生和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封闭、密集饲养环境导致寄生虫病反复感染、交叉感染和混合感染,频繁感染引起猪群体质下降,对外界的致病敏感性增高,免疫力、抵抗力降低,引起猪只的腹泻、咳喘、生长缓慢、消瘦、死亡,母猪乏情、久配不孕、死胎、流产,导致种公、母猪慢性疲劳综合症或猪虚劳症的发生比例可达60%致80%,非特异性免疫趋于“零界”,影响能繁种猪和仔猪的生产性能和生产效益及肉猪品质稳定。所以人们将寄生虫称作是养猪业利润的“隐形杀手”。
1,对规模化养猪场寄生虫流行病学进行的调查, 寄生虫在危害猪的同时,目前一些常见的寄生虫病也感染人,一些认为原本不感染人的寄生虫也发展成为人畜共患寄生虫,养猪从业者也不觉得成为疾病的传播者。寄生虫病的发生及流行是由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动物或人群三个因素相互联系的复杂过程。从人和猪这两类宿主之间的传播来说,人的因素更重要,因为人的主动性及广阔的活动范围成为造成猪发病的主要原因。因此,应采取综合的防控措施,才能达到控制和阻断疾病传播与流行的目的。目前养猪业常见可分体内寄生虫和体外寄生虫两大类。
1.1体内寄生虫主要有球虫、类圆线虫、毛首线虫、食道口线虫、结肠小袋纤毛虫、猪蛔虫等;这几种体内寄生虫对猪机体的危害均较大;成虫与猪争夺营养成分,移行幼虫破坏猪的肠壁、肝脏和肺脏的组织结构和生理机能.造成猪只生长滞缓,抗病力下降等.目前,猪场以球虫感染造成哺乳仔猪的伤残率最高,直接经济损失最严重。
1,2体外寄生虫主要有螨、虱、蜱、蚊、蝇等;其中以螨虫对猪的危害最大;除干扰猪的正常生活节律、降低饲料报酬和影响猪的生长速度以及猪的整齐度外,也是很多疾病的如猪的非洲猪瘟、乙型脑炎、附红细胞体病的等的重要传播者。


  1,3目前猪附红细胞体病已成为“条件性应激病”,猪弓形体病的发生成为常态化。猪等孢球虫病和食道口线虫病、结肠小袋纤毛虫等成为哺乳仔猪直至保育猪腹泻的重要病因,也是引起保育猪断奶多系统衰竭的诱因之一。

2猪体内消化道主要寄生虫病及防制:
2.1猪球虫病:猪球虫病多见于仔猪,是目前猪场哺乳仔猪消化道腹泻的主要病因之一,高感染率、高伤残率。猪球虫的种类很多,但对仔猪致病力最强的是猪等孢球虫。
2.1.1流行病学:猪等孢球虫常见于仔猪,但成年猪常发生混合球虫感染。虫体以未孢子化卵囊传播,但必须经过孢子化的发育过程,才具有感染力。母猪猪带虫率较高成为隐性感染者,随时排释卵囊,是该病的传染源。生物卫生安全措施有助于控制球虫病。
2,1,2临床表现:主要引起新生仔猪腹泻。虽然该病也见于3日龄的乳猪,但一般发生在7~21日龄的仔猪。主要临诊表现是持续4~6天的腹泻,粪便呈水样或糊状,显黄色至白色,偶尔由于潜血而呈棕色。临床体征为消瘦及发育受阻。虽然发病率一般较高(50%~75%),但死亡率变化较大,有些病例低,有的则可高达75%,死亡率的差异取决于猪吞食孢子化卵囊的数量和猪场环境条件、人工护理的差别,以及同时存在其他疾病的问题所致。
2.1.3病理剖检:急性肠炎是其病理特征,局限于空肠和回肠,炎症反应较轻,仅黏膜出现浊样颗粒化,有的可见整个黏膜的严重坏死性肠炎。眼观特征是黄色纤维素坏死性假膜松弛地附着在充血的黏膜上。乳糜的吸收随病情的严重性而变化。
2.1.4鉴别诊断:在腹泻期间卵囊可能并不排出,因此粪便漂浮检查卵囊对于猪球虫病的诊断并无多大价值。确诊必须从待检猪的空肠与回肠压片或涂片染色检查出球虫内生发育阶段的虫体。球虫病由于流行性腹泻病毒、轮状病毒感染、地方性传染性胃肠炎、大肠杆菌病、梭菌性肠炎和蓝氏类圆线虫病这些病可能与裂殖子球虫病同时发生,因此应注意上述疾病的鉴别诊断。
2.1.5防治措施:(1)磺胺氯吡嗪钠每kg体重,内服 一次量,首次量50-100mg、 维持量25-50mg,一日1-2次,连用3-5天。严重污染的猪场可间隔3~~4日再用一个疗程。(2)由于仔猪的球虫病常常发生在7日龄左右,疑似感染可在乳猪3~5日龄预先对全窝仔猪投药,每头仔猪口服5天,地克珠利、妥曲珠利(5%混悬液)治疗猪球虫病,剂量为每kg体重20~30mg,口服。(3)青蒿克球散(青蒿100g常山250g柴胡90g苦参185g地榆炭300g白茅根90g)煎成1:1汤剂,1kg体重按5%灌服1ml.每日2~3次,连用5~7天。(4)搞好环境卫生:搞好产房的清洁是最佳的预防措施,及时清除产仔前母猪或乳猪粪便能有效地控制球虫病的发生。产房应用火碱、漂白粉(浓度至少为50%)或氨水消毒数小时以上或熏蒸。灭鼠,以防鼠类传播卵囊。在每次分娩后应对猪圈再次消毒清洁。


2.2猪类圆线虫病:是由兰氏类圆线虫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主要危害3~4周龄的仔猪。是哺乳仔猪的重要寄生虫,可引起严重的小肠炎。病猪消瘦、生长缓慢,感染严重时可引起死亡。本病呈世界性分布,但在温热带地区尤为严重,能够感染饲养人员,感染性丝状蚴如钩虫一样钻入人或猪的皮肤,移行经肺到达肠道,约2周在肠道内成熟.。该病也是“乳猪窝泻”发病率居高不下的一个重要因素。
2.2.1流行病学:成虫在猪的小肠中产卵,卵随粪便排至外界,夏季或温度适宜一般经5~6h即孵出杆状幼虫,再经2~3天变为丝状幼虫(直接发育型),即可感染宿主。部分杆状幼虫经蜕皮发育为独立生活的雌虫和雄虫。雌虫受精后产出的虫卵与寄生在小肠中的雌虫所产的虫卵相似,它们在土壤或厩肥中孵出杆状幼虫,经蜕皮发育成可以感染宿主的丝状幼虫。丝状幼虫具有感染性,能主动钻透宿主的皮肤,进入血管和淋巴管,并随血流到达肺,再随气管中的黏液到达咽部,重返小肠中发育为寄生性雌虫(孤雌生殖)。另一种感染途径为经口感染,随饲料和饮水被仔猪吞食的丝状幼虫,经胃黏膜进入血管,随血流到达肺,由肺再转入消化道,并在小肠中发育为寄生性雌虫。
(1)仔猪也可经初乳感染,在产后4天发育为成虫。在南方地区或温暖的温箱内,此为新生仔猪的主要感染方式。母猪初乳中的幼虫与第三期幼虫在生理上不同,可经过胃到达小肠直接发育为成虫。感染新生仔猪的幼虫可从母乳乳脂中分离出来,在初乳中具有活力。
(2)哺乳仔猪也可发生胎盘感染,在出生后2~3天即可出现严重感染。母猪体内的幼虫可在妊娠后期在胎儿的各种组织中聚集,在仔猪出生后迅速移行至新生仔猪的小肠中,14天后即可发育为成虫。
(3)类圆线虫主要侵袭仔猪,生后5~8天的仔猪粪便中即可见到虫卵,1月龄左右感染最为严重,2~3月龄后逐渐减少。春产仔猪较秋产的感染严重。类圆线虫的幼虫不带鞘,对外界环境比较敏感,温暖和潮湿的环境有利于其发育和存活,因此,本病在夏季和雨季流行严重。
2.2.2临床表现:主要侵害仔猪,其症状为消化障碍、腹痛、下痢、便中带血和黏液,皮肤上可见到湿疹样病变;当移行幼虫误人心肌、大脑或脊髓时,可发生急性死亡,死亡率可高达50%。
2.2.3剖检病变:严重感染乳猪在10~14日发生死亡。主要限于小肠,肠黏膜充血,并间有斑点状出血,有时可见有深陷的溃疡。肠内容物恶臭。
2.2.4鉴别诊断
(1)用饱和盐水漂浮法检查虫卵。必须采用新鲜粪便,夏季不得超过6h,虫卵小,形,卵内有一蜷曲的幼虫。
(2)剖解集虫时,由于虫体较细小,又深藏在小肠黏膜内,必须用刀刮取黏膜,并在仔细检查,才能发现虫体。
(3)多注意与大肠杆菌病和球虫病的鉴别诊断。
2.2.5防治措施
(1)、预防 :由于虫卵及幼虫对干燥的抵抗力很低,经常保持圈舍干燥是非常重要的。清除猪粪,堆集发酵。此外,应定期对猪群进行预防性驱虫。
(2)、治疗:用龙胆紫每头猪每次给予0.1-0.3克,溶于水中喂服,1天喂3次,连用2天。用甲苯咪唑,每kg体重30mg,一次口服。也可使用噻苯唑,每kg体重30~70mg一次口服。用丙硫咪唑,每kg体重40mg,一次口服。阿维菌素或伊维菌素,每kg体重0.3mg,一次皮下注射或口服。
2.3猪食道口线虫病:又称猪结节虫病,主要是由齿食道口线虫和长尾食道口线虫寄生于猪结肠而引起的一种猪线虫病。幼虫寄生于结肠壁,成虫寄生于结肠内。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在适宜的温度、湿度条件下孵化出幼虫,经两次蜕皮发育为感染性幼虫,猪采食了具有感染性的幼虫,在肠内蜕鞘,在大肠粘膜下形成结节,在结节内第三次蜕皮,成为第四期幼虫,返回肠道内,第四次蜕皮,成为第五期幼虫,感染后38天或50天发育为成虫。成虫在大肠内可生存8~10个月。
2.3.1流行病学:本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夏季的发病率较高,潮湿的环境中发病率提高,冬季的发病率较低。成年猪的感染率较高。虫卵和幼虫在干燥的条件下生活力降低,容易引起死亡。主要是猪采食了被污染的饲料、饮水的经消化道感染。猪场间可通过苍蝇的机械传播、也可经过老鼠体内成囊的幼虫传播。人亦可感染食道口线虫。
2.3.2临床表现:轻度感染,症状不明显,严重感染时,急性、顽固性腹泻,粪便有脱落的黏膜呈绿色,有时带血。腹痛,消瘦,体温升高,采食量减少。
2.3.3.病理变化:幼虫在大肠壁上有小结节,高出粘膜表面,并有坏死性炎症,肠粘膜有溃疡,肠壁增厚,有褐色伪膜。
2.3.4实验室诊断: 在粪便中或剖检时从大肠中找虫体。
取新鲜粪便用饱和盐水漂浮法检查,镜检,虫卵为椭圆形,内有10多个卵细胞。
2.3.5防治措施
(1)保持圈舍干燥、卫生,勤换垫草,粪便及时处理。
(2)定期驱虫,尤其是对怀孕母猪的驱虫,分娩前30天左右进行驱虫,驱虫后的粪便要集中处理堆积发酵。
(3) 伊维菌素注射液,皮下注射。每kg体重0.3mg。左旋咪唑:内服,每kg体重10mg。丙硫咪唑:内服,每kg体重15~20mg。


2.4猪鞭虫病:是由猪毛尾线虫寄生于猪的大肠盲肠、结肠部引起的一种传染性寄生虫病,主要侵害断奶仔猪和肥育猪,种猪不发病。也寄生于人和其他灵长类动物。虫体为乳白色,前部细长,后部短粗,外观极似马鞭,故称鞭虫。
2.4.1流行病学:本病主要发生于幼畜,1.5个月龄的仔猪即可检出虫卵,4月龄的猪,粪便中虫卵数和感染率均很高;而且14月龄以上的猪很少感染。由于厚厚的卵壳保护,虫卵的抵抗力极强,可在土壤中存活5年。本病一年四季均可感染,夏季发病率最高。
2.4.2临床表现:感染轻者一般无明显症状。感染量高即可出现症状,轻度贫血,间隙性腹泻,日渐消瘦,被毛粗乱。严重感染(虫体达数千条)时精神沉郁,食欲减少,结膜苍白,贫血,顽固性腹泻,粪稀薄,有时夹血丝或血便。身体虚弱,弓腰吊腹,行走摇摆。体温39.5~40.5℃,死前排水样血色粪,带黏液。最后衰竭而死。
2.4.3病理剖检:盲肠、结肠充血、出血,盲、结肠黏膜上布满乳白色细针尖样如乱白丝线样虫体,虫体钻入处形成结节,有的结节呈圆形囊状物。盲肠和结肠出现出血性坏死、水肿和溃疡,还有结节虫病所类似的结节,结节中含有虫体或虫卵。
2.4.4可进行粪检,若查出虫卵(呈腰圆形,两端有塞状结构,壳厚,外壳光滑、黄褐色)即可确诊。
2.4.5防治措施:(1)搞好栏舍卫生,粪便沤制发酵,以消灭虫卵。仔猪断乳时应驱虫1次,经两周后再驱虫1次。(2)驱虫净(噻咪唑)每kg体重25毫克,口服;或配成3%~10%浓度,每kg体重,肌注15~20毫克。丙硫苯咪唑每kg体重20毫克,口服。左旋咪唑每kg体重7.5毫克,口服或肌注。


2.5猪蛔虫:是寄生于猪小肠中最大的一种线虫。新鲜虫体为淡红色或淡黄色。
2.5.1流行病学::猪蛔虫病的流行很广,一般在饲料管理较差的猪场,均有本病的发生;尤以3~5月龄的仔猪最易大量感染猪蛔虫,常严重影响仔猪的生长发育,甚至发生死亡。虫卵在外界环境中长期存活,大大增加了感染性幼虫在自然界的积累。
2.5.2临床表现:猪蛔虫幼虫和成虫阶段引起的症状和病变是各不相同的。
(1)幼虫移行至肝脏时,引起肝组织出血、变性和坏死,形成云雾状的蛔虫斑。移行至肺时,引起蛔虫性肺炎。临诊表现为咳嗽、呼吸增快、体温升高、食欲减退和精神沉郁。病猪伏卧在地,不愿走动。
(2)成虫寄生在小肠时机械性地刺激肠黏膜,引起腹痛。蛔虫数量多时常凝集成团,堵塞肠道,导致肠破裂。有时进人胆管,造成胆管堵塞,引起黄疸等症状。
(3)成虫能分泌毒素,作用于中枢神经和血管,引起一系列神经症状。成虫夺取宿主大量的营养,使仔猪发育不良,生长受阻,被毛粗乱,常是造成"僵猪"的一个重要原因,严重者可导致死亡。
2.5.3病理变化: 虫体寄生少时,一般无显著病理变化。幼虫肺部移行,少量可引起蛔虫性肺炎,表现炎性渗出物、水肿、气肿并继发细菌性肺炎。幼虫初期肝脏移行的表面或切面出现 暗红色斑点出血性病灶。重复感染幼虫后的移行,常在肝脏上形成形状不定的 灰白色斑点(俗称“乳斑肝”)及硬变。如蛔虫钻入胆管, 可在胆管内发现虫体;如有大量成虫寄生于小肠时,可见肠 黏膜卡他性炎症;若虫体过多引起肠阻塞而造成肠破裂时, 可见到腹膜炎和腹腔出血。

2.5.4鉴别诊断
对2个月以上的仔猪,可用饱和盐水漂浮法检查虫卵。正常的受精卵为短椭圆形,黄褐色,卵壳内有一个受精的卵细胞,两端有半月形空隙,卵壳表面有起伏不平的蛋白质膜,通常比较整齐。有时粪便中可见到未受精卵,偏长,蛋白质膜常不整齐,卵壳内充满颗粒,两端无空隙。
2.5.5防治措施
(1)定期驱虫。在规模化猪场,首先要对全群猪驱虫;以后公猪每年驱虫2次;母猪产前1~2周驱虫1次;仔猪转入新圈时驱虫1次;新引进的猪需驱虫后再和其他猪并群。产房和猪舍在进猪前应彻底清洗和消毒。母猪转入产房前要清洗洁净全身。
在散养的育肥猪场,对断奶仔猪进行第一次驱虫,4~6周后再驱一次虫。驱虫时应首选阿维菌素类药物。
(2)保持猪舍、饲料和饮水的清洁卫生。
(3)猪粪和垫草应在固定地点堆集发酵,利用发酵的温度杀灭虫卵。
(4)防治措施 :群体预防,在饲料中添加阿苯达唑伊维菌素粉,按每10kg体重,一次投服本品0.7-1g,一般使用一次即可,寄生虫感染严重时,隔7-10天重复使用一次。
甲苯咪唑 每kg体重l0~20mg,混在饲料中喂服。左咪唑 每kg体重10mg,混在饲料中喂服。噻嘧啶 每kg体重20~30mg,混在饲料中喂服。丙硫咪唑 每kg体重10~20mg,混在饲料中喂服。阿维菌素 每kg体重0.3mg,皮下注射。伊维菌素 每kg体重0.3mg,皮下注射。多拉菌素 每kg体重0.3mg,皮下或肌肉注射。


2.6 猪结肠小袋纤毛虫病:是一种常见的地方性流行的肠道原虫病, 寄生于猪和人大肠(主要是结肠)所引起的一种寄
生虫病。结肠小袋纤毛虫可寄生于多种动物,以猪的感染最为常见,人是偶然感染,一般为散在病例报告。但自1980年以来报道人的病例逐渐增多,目前我国已有22个省、市、自治区证实有本病存在。症状体征结肠小袋纤毛虫感染后多数人并无症状,发病者不足1/5,临床表现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型。它是引起人畜共患腹泻病的寄生虫之一,因此值得重视。
2.6.1流行病学:猪的感染率可达60%~70%,且猪粪中有大量包囊。猪粪污染食物或水源或日常生活与猪接触密切者均可造成人体感染或暴发流行。猪结肠小袋纤毛虫是一种常在性的肠道原虫,多数情况下不致病,但当猪群处于应激状态,猪体内环境发生改变,或存在免疫抑制时,结肠小袋纤毛虫才大量繁殖,并侵入肠黏膜深层而引起猪发病。如控制不及时,可出现大批死亡,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我国的报导多在南方。此虫所致的急性病例死亡率为30%。美国的结肠小袋虫患者50%有动物接触史,为此认为它是动物源病。     有人报道山东猪的感染率为70.6%,而屠宰工人中未发现感染者。
2.6.2临床表现:病猪最初排糊状稀粪,食欲减退,体温39.7℃。随后粪便呈水样、黄色或灰色,带有组织碎片,恶臭。后期由于顽固性腹泻发生脱水,被毛粗乱无光,衰弱无力,行走不稳,有的倒地不起,体温下降,死亡。
2.6.3病理变化:病死仔猪尸体极度消瘦,眼窝塌陷,可视黏膜苍白,后躯被稀粪污染。剖检可见全身淋巴结肿大,呈灰白色,切面湿润,尤以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最为显著,呈绳索状,切面外翻;结肠和盲肠壁变薄,肠黏膜淤血和溃疡,肠内容物稀薄如水,并含有组织碎片,恶臭。其它组织和器官未见肉眼可见的病理变化。
2.6.4粪便检查:采集发病仔猪新鲜稀粪以及病死仔猪小肠、结肠、盲肠肠内容物和肠粘膜刮取物,滴于清洁的载玻片上,滴加少量生理盐水,盖上盖玻片,于低倍显微镜下暗视野观察。结肠和盲肠内容物及肠黏膜刮取物中有大量的结肠小袋纤毛虫滋养体和少量包囊,小肠内容物及其粘膜刮取物中未见到。滋养体呈卵圆形或梨形囊状,囊内有一个主核,呈腊肠样。由于胞口的吸附作用,致使其周围的粪液不断流动。包囊壁光滑,呈球形或卵圆形,囊内有1个虫体,可随粪液的流动而移动。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及实验室检查,诊断为猪结肠小袋纤毛虫病。
2.6.5防治措施:本病确诊以后必须早期用药,否则会因严重脱水而死亡。首先对病猪进行隔离,发病仔猪经口灌服甲硝唑,每kg体重40mg,每天2次,连用5天。在对病猪治疗的同时,应对未出现症状的猪群全面用药预防,其他如土霉素、金霉素、多西环素、黄连素。以控制疫情的蔓延。
  预防本病主要着重于加强饲养管理,搞好环境卫生和消毒工作,减少应激因素。


3、猪体外主要寄生虫病及防制
3.1猪螨虫病:以猪疥螨为主是由疥螨寄生于猪皮肤内,引起皮肤发生红点、脓疱、结痂、龟裂等病变。该病以剧痒为特征,燥动不安、食欲降低、生长缓慢、饲料报酬下降,是严重危害养猪生产的疾病之一,猪场的感染率为20%~95%。临床表现两种类型即角化过度型(经产母猪)和过敏反应型(生长猪)很难根治。猪蠕形螨虫病是一种危害特征轻于猪疥螨病的慢性病。




3.1.1流行病学:经产母猪过度角化的耳,是猪场内螨虫的主要传染源,直接接触性感染传播为主。多数在秋冬季节常见。气候条件适宜,饲养管理好时,猪的抵抗力强,一般无明显症状。夏天高温季节,经常冲洗猪栏和猪体,有利于减轻疥螨病症状;天气寒泠,养殖密度大,猪体质消耗大,饲养管理差时,猪的抵抗力下降,临床症状加重。螨全部发育过程都在动物体上渡过,包括有卵、幼虫、若虫、成虫4个阶段,其中雄螨为1个若虫期,雌螨2个若虫期;疥螨的整个发育过程为8天~22天,平均为15天都在表皮内。

  3.1.2临床症状:瘙痒是其主要表现。病初从眼周、颊部和耳根皮屑脱落,进而红疹水泡,融合结痂,后蔓延颈、肩、躯干两侧、四肢。患部常在墙壁、猪栏、圈槽等处擦痒,严重时造成出血,结缔组织增生和皮肤脱毛增厚,皱褶、龟裂。

  总之,剧痒、脱毛、结痂、皮肤皱褶或龟裂、湿疹性皮炎、患部逐渐向周围扩展和具有高度传染性为本病特征。


  3.1.3鉴别诊断:根据发病季节、剧痒、患部皮肤红斑丘疹病变等确诊;症状不明显时,需要采取健康与病患交界处的痂皮,检查有无疥螨虫体进行确诊。临床注意与湿疹、渗出性皮炎、玫瑰糠疹病及虱与毛虱寄生相鉴别。


  3.1.4防治措施:
(1)饲养管理方面,应从卫生、光照、通风、干燥、密度、消毒和加强营养几个方面入手,进行改善。
(2)控制疥螨应从种猪抓起,母猪上产床前,体表擦洗干净,母猪、公猪每kg体重皮下注射伊维菌素0.3mg,每年2~3次,伊维菌素预混剂拌料饲喂每天0.1mg,连用7天,同时进行母猪耳廓内洁净化处置。
(3)患病猪及时隔离,常用0.5%~1%敌百虫溶液,或0.05%辛硫磷、氯氰菊酯、溴氰菊酯、双甲脒等间隔5~7天进行环境或猪的体表喷洒、局部涂擦。同时, 每kg体重皮下注射伊维菌素0.3mg,10天~14天后重复注射一次(因大多数治螨药物当时只能杀死虫体,而不能杀灭虫卵,必须治疗2次~3次,间隔时间为7天~10天,以杀死新孵出的幼虫)。


4、猪弓形体病:
弓形体病是由弓形体感染动物和人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寄生性原虫病。该病呈世界性分布,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不仅严重危害养猪业的健康发展,而且可对人类健康造成直接影响。调查发现屠宰业者和饲养人员感染率高。猫排出的卵囊干燥后,有可能通过空气和尘埃传播。另据报道,蚊子、苍蝇、蟑螂等昆虫也会将弓形体携带到人的食物上或饮水中,从而引起人的感染。
  4.1流行病学特点:  猪弓形体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多以6~9月间气候温暖、潮湿、吸血昆虫活动猖獗时季节多见。弓形体虫体的终宿主是猫和猫科动物,中间宿主是各种哺乳动物和禽类,猪也是弓形体的中间宿主之一。人和猫、猪、鸡等多种动物均可通过消化道、呼吸道直接接触含有卵囊的食物和饮水而发生感染,急性发病期间还可通过皮肤、黏膜感染,也可通过胎盘感染胎儿,母猪呈隐性感染,重者可发生流产或死胎。
  4.2临床症状
  保育猪最易感,症状较典型。猪感染弓形体(侵袭性卵囊后),潜伏期一般为3天~7天。病初病猪表现厌食或少食,便秘后稀或干稀交替出现,排出的粪便呈灰绿色或煤焦油状;精神不振,眼结膜充血潮红;3天~4天后,病猪表现高热,体温升至高到40.5℃~42.0℃,呈现稽留热,食欲减少乃至废绝,喜卧,喜钻草堆或水坑,眼结膜苍白、黄染;发展到后期,病猪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且呈腹式呼吸、气喘、咳嗽、流鼻涕,;随着病程的发展,病猪的耳尖、阴户、包皮、四肢以及胸腹部皮肤上出现出血性紫斑,触诊可感到体表淋巴结肿大,尤其是腹股沟淋巴结肿大更为明显。
  乳猪感染发病常常伴随有神经症状,如转圈、共济失调等症状出现,有的病猪则表现出伏卧难起,如人为地驱赶时则步态不稳,个别病猪甚至会出现出关节肿大,且腹股沟淋巴结肿大明显。若怀孕母猪发生急性弓形体病感染,发病时先是出现高热,而后食欲废绝,患病母猪昏昏欲睡,数天后母猪发生流产或产死胎、弱仔,弱仔产下数天内死亡,而母猪常常在流产后自愈,一般不会遗留后遗症。
  4.3剖检病理变化
  病死猪的主要剖检病变是肺水肿和充血,胸腔内积有含血的液体,肺脏体积稍肿大,肺小叶间质增宽,切面流出泡沫样液体。耳部、四肢末端和鼻吻突呈蓝紫色,鼻孔周围和鼻腔内常见有白色泡沫状液体;多数病死猪腹股沟淋巴结肿大,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呈绳索状,外观呈淡红色,切面外翻呈酱红色花斑状;盲肠、结肠有散在的小米或高粱米大的中心凹陷溃疡,其表面附有灰黄色伪膜;心脏可见右心扩张,心腔内有血凝块,心肌浑浊而质地易碎;肝脏肿大、变性,表面可见有散在或密布的出血点与针尖大到粟粒大的灰白色或灰黄色的病灶;脾脏肿大,切面结构模糊,少数病例在被膜上可见到出血梗死灶;肾脏变性,部分病例在被膜上可见散在的出血点;膀胱黏膜上可见有针尖大出血点;胃底腺部充血或有出血及浅表溃疡;肠充血或有卡他性炎症。
  4.4鉴别诊断
  可根据猪弓形虫病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症状、剖检病理变化而做出初步诊断。实验室检查可取病死猪的血液、脑脊液、淋巴结、肝、粪便等材料,做成压片和涂片,姬姆萨染色镜检,在镜下寻找弓形体虫卵。免疫学诊断其常用的方法有美兰染色法、生物素-亲和素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免疫细胞黏着试验和荧光抗体技术等。
猪弓形虫病在发病症状和剖检病理变化上易与非洲猪瘟、猪瘟、猪肺疫、猪附红细胞体病等混淆,应注意鉴别诊断。
4.4.1猪弓形虫病与非洲猪瘟的鉴别:二者发病后的临床表现精神沉郁、体温升高、皮肤发红、发绀等临床症状,非洲猪瘟病临床上发病急、群发,与猪瘟表现相近。尸检可见严重皮肤下出血;淋巴结肿大、水肿、完全出血,脾肿大,易碎,暗红色至黑色的,边缘为圆形;肾脏包膜上瘀点(斑样出血);心脏积液(心包积液伴有黄色液体)和体腔积液(胸腔积液、腹水);心脏内外膜有出血,膀胱和肾脏(皮质和肾盂)上的瘀斑;胃、小肠、大肠瘀斑、瘀血(大量出血)、血凝多; 胆囊壁肿胀增厚充血和出血。
  4.4.2猪弓形虫病与猪瘟的鉴别:两者发病后均有精神沉郁、体温升高、皮肤发红、发绀等临床症状,猪瘟病不见发病猪出现咳嗽、呼吸困难等症状;剖检猪瘟病死猪可见肾脏、膀胱有点状出血,且脾脏有出血性梗死;慢性猪瘟病例则可见回盲瓣处有纽扣状溃疡,肝脏无灰白色坏死灶,肺脏不见间质增宽,且无胶冻样物质。
  4.4.3猪弓形虫病与猪肺疫的鉴别:两者发病后均有精神沉郁、体温升高、皮肤发红、发绀、呼吸困难等临床症状,但猪肺疫发病后,胸部听诊可以听到罗音和摩擦音,叩诊肋部疼痛,且咳嗽加剧;剖检可见肺被膜粗糙,有纤维素性薄膜,肺切面呈暗红色和淡黄色如大理石样花纹。
4.4.4猪弓形虫病与猪附红细胞体病的鉴别:二者都有体温高(40℃~42℃),食欲减退或废绝,精神萎顿,粪初干、后干稀交替,呼吸浅快、困难,耳、下肢、下腹皮肤可见紫红色斑等。但猪附红细胞体病发病后,主要表现为咳嗽、气喘,且病猪叫声嘶哑;病猪可视黏膜先充血而后苍白,且呈现轻度黄染,茶色尿液,血液稀薄;剖检病死猪时则血液凝固不良。
4.4.5猪弓形虫病与猪链球菌病的鉴别.两者均有精神沉郁、体温升高、皮肤发红、呼吸困难等表现。但猪链球菌病有不同病型不同症状,败血型未见任何症状,翌晨已死亡或突然减食或不食,体温41.5~42.0 ℃,精神萎顿,腹下有紫红斑,死亡率高。剖检可见血液凝固不良,会厌软骨点状出血,胆囊壁水肿,脾肿大,心耳、心冠多有出血斑脾脏肿大1~2倍,暗红色或紫蓝色,肾肿大、充血、出血。神经型表现抽搐、共济失调、角弓反张、磨牙昏睡等症状。


4.5防治措施
(1)清理养猪场周围及其猪舍的环境卫生,定期做好消毒灭鼠工作,并严防家养和野生的猫科动物与猪舍和猪群接触,防止卵囊引起感染严格阻断猫科动物的排泄物对猪舍及其饲料、饮水的污染,同时也要尽可能地杀灭场内和周围的甲虫、蚊蝇和蚯蚓等,消除传播媒介。
(2)做好猪群的防疫监管工作。对患有弓形虫病的其他动物及其排泌物,对母猪流产的胎儿以及排泄物,病死猪应采取深埋等无害化处理措施,用3%生石灰溶液对猪舍内外环境进行消毒。
(3)在猪弓形虫病的高发季节,养猪场发现猪弓形虫病的流行,有针对性实施预防性用药,对尚未表现出临床症状的可疑病猪,则可按0.1%预防剂量对所有猪群饲料中拌入磺胺-5-甲氧嘧啶进行预防,或用磺胺间甲氧嘧啶钠或磺胺六甲+TMP,混合后拌料给猪群饲喂,连续饲喂7天。
  
  (4)疑似猪弓形虫病病猪,应及时隔离病猪,采取治疗措施。可按病猪每千克体重使用复方磺胺嘧啶钠注射液0.3毫升(每10毫升内含磺胺嘧啶钠1克、甲氧苄啶0.2克)肌肉注射,首次注射剂量加倍,每天注射3次,连续注射3天,;对重症病猪则应采取对症治疗措施如配以退热、输液,并配以使用抗生素类药物治疗以防止继发感染,同时应配以碳酸氢钠溶液静脉注射,如病猪的病情得到控制,则应巩固治疗1天~2天;
5、猪附红细胞体病:是由附红细胞体寄生于猪的红细胞表面或游离于血浆、组织液及脑脊液中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其临床特征是呈现急性黄疸性贫血、全身皮肤发红和发热,故又称“猪红皮病”。
5.1流行病学
5.1.1 传播途径
⑴ 通过摄食血液或含血的物质,如舔食互相斗殴或断尾的伤口、或饮用血液污染的水、尿而发生直接传播;⑵ 经由节肢动物叮咬以及器械的机械性发生间接传播,如猪虱、蚊虫、吸血蝇、疥螨、被污染的注射器、用于断尾、打耳号的器械等;⑶ 妊娠母猪感染后可通过胎盘发生垂直传播;⑷ 此外,配种也可传播该病。
5.1.2流行季节和地区
该病四季均可发生,在温湿的7~9月期间发病率高。不良的环境条件,恶劣的气候,各种应激因素,并发感染和使免疫功能下降的诸种因素,可激发隐性病猪的暴发或加重症状。

5.1.3易感猪群
  不同年龄的猪均有易感性,通常发生在哺乳猪、怀孕的母猪以及受到高度应激的肥育猪身上。


  5.2 临床表现


  5.2.1 一般症状


  病猪体温突然升高为40.5℃~42℃,皮肤发红,指压退色;精神不振,食欲减退,怕冷聚堆,咳嗽、流鼻涕,尿液淡黄。发病中期,病猪行走时后躯摇晃,喜卧厌立,便秘或拉稀,精神沉郁,呼吸困难;血液稀薄,往往随注射针孔流血不止;皮毛枯燥,背腹部毛色铁锈色,皮肤苍白,耳内侧、背侧、颈背部、腹侧部皮肤出现暗红色出血点,可视黏膜轻度肿胀,初期潮红,后期苍白,轻度黄疸;尿液淡黄、淡红或呈红褐色,卧地不起。后期,病猪耳朵变蓝色、坏死,排血便和血红蛋白尿。
  5.2.2 母猪症状


  被感染的母猪群有65%的母猪出现繁殖障碍。出现早产、产弱子、流产,但胎儿或死胎皮肤黏膜苍白,皮下脂肪黄染,胸腹腔有淡黄色或淡红色的积液。产房母猪分娩后,常伴有乳房和阴唇水肿,产后感染和泌乳不良、缺乏母性等特征。病愈母猪死胎率明显升高,哺乳母猪发情延迟。


  5.2.3 仔猪症状


  哺乳子猪通过母乳感染,表现消瘦、拉黄色稀便、黄疸、背毛黄染、贫血、呼吸困难,病死率为30%~80%,死后耳尖、尾根、四肢末端和腹下皮肤发绀。


5.3病理变化


  主要贫血,皮下水肿,粘膜、浆膜、腹腔内的脂肪、肝脏等呈不同程度的黄染;全身淋巴结肿大,肺脏水肿;心包积液;肝脾肿大,边缘有粒大至黄豆粒大稍隆起的紫色梗死灶;胆囊肿大,胆汁充盈;肾脏有出血点或表现为贫血,腹水增多。
5.4 诊断
  依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剖检变化等可作出初步诊断。发热、贫血、黄疸等症状具有一定的诊断意义,确诊必须结合实验室检查,分析血液学指标变化。必要时可以通过切除疑似感染猪的脾脏或将疑似感染猪的血液输给切除脾脏的猪来确诊。这是因为切除脾脏后3-20 d(最多为20 d),被猪附红细胞体感染的猪呈急性发病经过。
  5.4.3 实验室诊断


  实验室诊断的方法很多,如可用间接红细胞凝集试验、补体结合试验、相差显微镜观察和染色血液涂片观察等。
  5.5 鉴别诊断


  5.5.1猪附红细胞体病与猪肺疫鉴别: 两者体温高(41℃~42℃),耳、胸前、腹下、股内侧皮肤紫红,气喘,呼吸困难,犬坐等。症状不同处咽喉型咽颈肿胀,口流鼻液。猪肺疫喉部及其周围结缔组织出血性浆液浸润。胸膜有纤维性肺炎,切面大理石纹,抗生素药物及时治疗有效。


  5.5.2 猪附红细胞体与猪气喘病鉴别:


  两者都有气喘,呼吸困难等。猪气喘病一般体温不高,咳嗽呈痉孪性,体表皮肤少见有充血或出血性紫斑。


  5.5.3 猪附红细胞体病与猪弓形体病鉴别: 二者都有体温高(40℃~42℃),食欲减退或废绝,精神萎顿,粪初干、后干稀交替,呼吸浅快、困难,耳、下肢、下腹皮肤可见紫红色斑等。猪弓形体病病猪有流水样鼻液,虫体浸害脑部时有癫痫样痉挛,后躯麻痹。剖检可见肺淡红或橙黄膨大,有光泽,表面有出血点,肠系膜淋巴结髓样肿胀,如粗绳索样,切面有粒大出血点。回盲瓣有点状浅表性溃疡,盲肠、结肠可见到散在的小指大和中心凹陷的溃疡,磺胺类药物治疗有效。


  5.5.4猪附红细胞体病与蓝耳病鉴别


  二者初生仔猪类似猪流感症状,母猪发生流产、死胎或呈“木乃伊”。妊娠母猪,临产前突然出现厌食,体温高或低,鼻流清涕,鼻端耳尖发凉,喜卧嗜睡。症状不同处:蓝耳病病猪耳尖耳边缘呈现蓝紫色,个别猪鼻端瘙痒,鼻盘擦地,极度不安,临产母猪多数死亡,或超过预产期,阴门流出褐白色粘稠性分泌物。屡配不孕,配后个别流产,能产出弱仔猪,不到24小时后死亡。个别仔猪呼吸困难,耳、鼻盘呈蓝紫色,多数死亡。断奶后50~60天,仔猪也有少数蓝耳现象,两天后消退。


  5.5.5 猪附红细胞体病与猪传染性胸膜肺炎鉴别


  二者都有体温高(40.2℃~42.7℃),呼吸困难,呈犬坐势,耳、鼻、四肢皮肤紫蓝色,剖检可见肺泡与间质水肿等。猪传染性胸膜肺炎多发生于4~5月和9~11月,以6周至6月龄多发,从口鼻流出泡沫样血色分泌物。剖检可见胸膜和肺表面有纤维性渗出物附着,抗生素药物及时治疗有效。


  附红细胞体病患猪常伴发细菌性、病毒性或寄生虫性等疾病,如链球菌病、猪水肿病、仔猪副伤寒、猪肺疫、猪丹毒、猪瘟、弓形虫病等。这些病原体易污染猪舍环境,使隐性感染猪的抵抗力下降,并呈现混合感染,导致高死亡率及巨大的经济损失。
  现在国内外治疗猪附红细胞体病大多采用抗生素、磺胺类、砷制剂等药物进行治疗,症状有所缓解,猪皮肤的颜色恢复正常,“治愈”后仍然可以从体内检测出猪附红细胞体,仍可以传染给人或其他动物,达不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5.6治疗与预防


  5.6.1 治疗


  治疗猪附红细胞体病的药物虽有多种,但真正有特效的不多,每种药物对病程较长和症状严重的猪效果都不好。由于猪附红细胞体病常伴有其他继发感染,因此对其治疗必须附以其他对症治疗才有较好的疗效。下面是几种常用的药物:


  ⑴、 血虫净(或三氮眯、贝尼尔) 每kg体重用5mg-10mg,用生理盐水稀释成5%溶液,分点肌肉注射,1天1次,连用3天;配合盐酸土霉素注射液一次量每kg体重10~20mg,用药疗效更佳。⑵、 咪唑苯脲 每公斤体重用1mg~3mg,1天1次,连用2~3天。⑶、拌料饲喂添加 土霉素(每kg体重10mg)和金霉素(每kg体重15mg);多西环素一次量每kg体重3~5mg,一天一次,连用5~7天。⑷、 新胂凡纳明 按每kg体重10mg-15mg静脉注射,一般3天后症状可消失。


  5.6.2 预防


  预防本病的发生应加强猪场的卫生防疫,消除各种应激因素。在温热季节应定期喷洒杀虫剂,以杀灭蚊、蝇、蜱、牛虻、体虱、跳蚤等吸血昆虫,消除传染媒介。发病猪只要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 对无治疗价值的病猪应及时进行淘汰,以清除传染源。阳性猪群,饲料中可添加强力霉素等,以消除隐性感染。购入猪只要进行血液检查,防止引入病猪或隐性感染猪。本病流行季节给予预防用药,可在饲料中添加上强力霉素或金霉素添加剂,每月使用7-10天。


6、目前抗寄生虫药物的选择和应用.:
6.1药物驱杀仍然是防治寄生虫病的重要手段,生物环境卫生清洁为辅。国内不同生产商提供药品缺乏具体针对性的药品具体指导,因此,目前国内猪场的驱虫药物的投用是兽药使用量20%~30%,而国外可达到45~55%,驱虫效率低下,寄生虫的潜在危害高。猪场驱虫最广泛使用的药物有大环内脂类阿维菌素、伊维菌素、苯并咪唑类的阿苯达唑、莫西菌素、多拉菌素等。根据规模化养猪场寄生虫病流行病学,结合猪场的生猪养殖结构、制定不同季节、不同猪日龄段,有针对性地选择药物,根据不同寄生虫的流行特点和不同的生活史科学用药。


6.2驱虫药物使用的基本原则


6.2.1选择抗杀寄生虫谱广泛的药物
危害规模化猪场的寄生虫除肠道主要寄生虫,如猪蛔虫,类圆线虫等以外,还有感染率最高的体外寄生虫疥螨。选用的驱虫药物必需对这些寄生虫有高效的驱杀作用,并对猪场的公猪、母猪、大猪、小猪、怀孕母猪等都要高度安全。现猪场一般用0.2%(复方伊维菌素)作为规模化猪场寄生虫病控制的首选药物。生产商提供每吨饲料添加0.2%伊维菌素预混剂一千克,搅拌均匀,连续饲喂7天。混饲:猪每1000kg饲料加入本品1000g,连用7日, 仔猪断奶后10天,1000g拌料1200kg,连用7天;生长猪,按1000g拌料1000kg,连用7天;3、母猪配种前或分娩前7-14天,哺乳母猪产后14天,1000g拌料1000kg,连用7天;4、种公猪(根据感染程度每年使用2-3次)按本品1000g拌料1000kg,连用7天;5、猪场血虱或疥螨严重时,首次投药后半个月再驱虫一次,按本品1000g拌料800kg,连用7天。


6.2.2驱虫时机、驱虫药物剂量、投药方式
规模化猪场驱虫应该定期通过对不同生长阶段猪的多个粪样的抽查结果决定。母猪的驱虫:母猪在生活过程中往往被寄生虫感染,所以母猪便成了仔猪的重要感染源。阻断母猪和仔猪间的这个寄生虫传播环节对整个猪场寄生虫的成功防治是非常关键的。所以母猪的产前两周驱虫应该放在猪场内、外寄生虫防制措施的首位。如母猪配种、母猪产仔前、哺乳仔猪及保育猪4 个阶段的驱虫,及时清理粪便,保持饲料和饮水卫生,改善猪场环境。母猪产前10~14天使用伊维菌素可以有效地防止蓝氏类圆线虫感染仔猪,同时也可有效地预防猪疥螨的传播,减少乳猪渗出性皮炎与螨虫的混合感染。各阶段可按每千克体重0.3mg内服伊维菌素或阿维菌素,连服5 ~ 7 d。
。猪场投药按着个体体重与群体猪总体之重给药更为准确,减少按猪群体采食量进行添加药物的给药方式。根据寄生虫病的生活史、感染猪只的发病日龄进行不同类型驱虫药“脉冲式”投药方式。
6.2.3规模化猪场寄生虫病预防  
规模化猪场寄生虫病控制采取的措施越彻底效果越显著。良好的卫生管理和充足的营养对寄生虫病的感染和降低寄生虫的致病作用意义更大。围绕着寄生虫的传播方式,在不同的季节、猪只不同生长阶段进行良好的管理模式结合预防寄生虫感染措施使猪舍污染程度降到最低,如果条件允许,在全场或分场进行同步投药治疗,同时配合环境消毒等措施,就可以达到较彻底的控制效果。
6.2.4严格遵守兽药停药期规定和安全使用兽药以确保动 物安全和人的食品安全等方面的有关规定。
6.3抗寄生虫中药添加剂应用优势凸显,南瓜子、使君子、苦楝皮、槟榔、仙鹤草嫩芽、雷丸、鹤虱、榧子、芜夷、贯众、皂角、青蒿、黑丑、雷丸等等可有效的预防和治疗猪体内外寄生虫引起的疾病。如据张继喻(2009)报道用自制的驱囊散(常山、青蒿、苦参、大蒜、乌梅等10中草药组成)按饲料的1.5%~2.0%添加在猪饲料中,实验结果表明,试验组体产品中的囊虫、棘球蚴、旋毛虫、弓形虫、隐孢子虫、住肉孢子虫等人畜共患的寄生虫检查为阴性。此类中药添加剂可替代西药类防控寄生虫药物,长期使用无耐药、无药残,驱虫的同时也能大幅度降低猪体内的病菌、病毒、毒素等有害物质的蓄积,可提高畜产品的安全性;降低猪排泄物的有害物质对环境土壤和水质的污染,提高养殖的社会效益。


级别: 总版主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19-08-07
目前养猪业中主要寄生虫疾病及防制:






摘要:规模化猪场的隐性寄生虫病是猪业发展的潜在障碍,也被视为“能繁母猪虚劳症”发生的最大诱因之一。近十年养猪业的集约化生产模式迅猛发展,生产成绩有了飞跃。但是,多数猪场不依“场情”为“PSY”进行掠夺性地繁殖生产,忽视猪体质的健康状态,模糊了猪亚健康与猪虚劳疾病的界定。只追查找是什么病,不究其致病原因,淡漠寄生虫病在养猪生产各个阶段的危害程度。尤其近几年的生产性“乳猪窝泻”漫布大江南北,病因复杂,病原未明,生产管理、环境卫生、生物安全、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均有可能成为该病的诱因。但寄生虫的隐性感染是重要推手无置可否。目前业者极端地强调“非瘟或猪瘟、蓝耳、猪伪狂犬、圆环等”可依赖疫苗性疾病,导入误区,忽略自身的饲养管理技术的缺失、轻视猪只虚劳体质,无视潜在的猪球虫病和猪类圆线虫病,食道口线虫病等寄生虫感染以及其他非传染致病因素的存在,助增母猪伤残淘汰率和养猪生产饲料报酬的降低和影响猪的生长速度。




近一年来因疫病的滋孽致养猪生产实践经历了”过山车”般的起伏。中小型猪场“空舍空圈”屡见不鲜,经半年的猪病疫情和市场的荡涤,使现存规模化猪场的饲养管理技术水平得以提高,中小规模家庭式养猪场的生物安全意识有了飞跃式的提升,疫病控制方案的精准化、标准化、程序化日臻完善。但是,顾此失彼的现象时有发生,细节管理仍有疏漏,寄生虫隐性感染、代谢性疾病发生和危害也逐渐变为常态。由于高密集饲养,猪舍常年温暖潮湿,为某些疾病,特别是寄生虫病的发生和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封闭、密集饲养环境导致寄生虫病反复感染、交叉感染和混合感染,频繁感染引起猪群体质下降,对外界的致病敏感性增高,免疫力、抵抗力降低,引起猪只的腹泻、咳喘、生长缓慢、消瘦、死亡,母猪乏情、久配不孕、死胎、流产,导致种公、母猪慢性疲劳综合症或猪虚劳症的发生比例可达60%致80%,猪只生长速度和饲料报酬明显降低,非特异性免疫趋于“零界”,影响能繁种猪和仔猪的生产性能和生产效益及肉猪品质稳定。所以人们将寄生虫称作是养猪业利润的“隐形杀手”。

1,对规模化养猪场寄生虫流行可病学进行的调查,可分体内寄生虫和体外寄生虫两大类。
1.1体内寄生虫主要有球虫、猪蛔虫、类圆线虫、毛首线虫、食道口线虫、结肠小袋纤毛虫等等;这几种体内寄生虫对猪机体的危害均较大;成虫与猪争夺营养成分,移行幼虫破坏猪的肠壁、肝脏和肺脏的组织结构和生理机能.造成猪只生长滞缓,抗病力下降等.目前,猪场以球虫感染造成哺乳仔猪的伤残率最高,直接经济损失最严重。
1,2体外寄生虫主要有螨、虱、蜱、蚊、蝇等;其中以螨虫对猪的危害最大;除干扰猪的正常生活节律、降低饲料报酬和影响猪的生长速度以及猪的整齐度外,也是很多疾病的如猪的非洲猪瘟、乙型脑炎、附红细胞体病的等的重要传播者。


  1,3其中猪附红细胞体病已成为“条件性应激病”,猪弓形体病的发生为常态化。猪等孢球虫病和结肠小袋纤毛虫成为哺乳仔猪直至保育猪腹泻的重要病因,也是引起保育猪断奶多系统衰竭的诱因之一。




2猪体内消化道主要寄生虫病及防制:
2.1猪球虫病:猪球虫病多见于仔猪,可引起仔猪严重的消化道疾病。也是目前猪场哺乳仔猪腹泻的主要病因,感染率高对养猪业造成了威胁也很大。猪球虫的种类很多,但对仔猪致病力最强的是猪等孢球虫。
2.1.1流行病学:猪等孢球虫常见于仔猪,但成年猪常发生混合球虫感染。虫体以未孢子化卵囊传播,但必须经过孢子化的发育过程,才具有感染力。母猪猪带虫率较高成为隐性感染者,随时排释卵囊,是该病的传染源。生物卫生安全措施有助于控制球虫病。
2,1,2临床表现:主要引起新生仔猪腹泻。虽然该病也见于3日龄的乳猪,但一般发生在7~21日龄的仔猪。主要临诊症状是腹泻,持续4~6天,粪便呈水样或糊状,显黄色至白色,偶尔由于潜血而呈棕色。有的病例腹泻是受自身限制的,其主要临诊表现为消瘦及发育受阻。虽然发病率一般较高(50%~75%),但死亡率变化较大,有些病例低,有的则可高达75%,死亡率的这种差异可能是由于猪吞食孢子化卵囊的数量和猪场环境条件的差别,以及同时存在其他疾病的问题所致。
2.1.3病理剖检:急性肠炎是其病理特征,局限于空肠和回肠,炎症反应较轻,仅黏膜出现浊样颗粒化,有的可见整个黏膜的严重坏死性肠炎。眼观特征是黄色纤维素坏死性假膜松弛地附着在充血的黏膜上。乳糜的吸收随病情的严重性而变化。
2.1.4鉴别诊断,在腹泻期间卵囊可能并不排出,因此粪便漂浮检查卵囊对于猪球虫病的诊断并无多大价值。确定性诊断必须从待检猪的空肠与回肠检查出球虫内生发育阶段的虫体。各种类型的虫体可以通过组织病理学检查,通过空肠和回肠压片或涂片染色检查是快速而又实用的方法。球虫病由于流行性腹泻病毒、轮状病毒感染、地方性传染性胃肠炎、大肠杆菌病、梭菌性肠炎和蓝氏类圆线虫病这些病可能与裂殖子球虫病同时发生,因此应注意上述疾病的鉴别诊断。
2.1.5防治措施:(1)磺胺氯吡嗪钠每kg体重,内服 一次量,首次量50-100mg、 维持量25-50mg,一日1-2次,连用3-5天。严重污染的猪场可间隔3~~4日再用一个疗程。(2)由于仔猪的球虫病常常发生在7日龄左右,疑似感染可在乳猪3~5日龄预先对全窝仔猪投药,每头仔猪口服5天,地克珠利、妥曲珠利(5%混悬液)治疗猪球虫病,剂量为每kg体重20~30mg,口服。(3)青蒿克球散(青蒿100g常山250g柴胡90g苦参185g地榆炭300g白茅根90g)煎成1:1汤剂,1kg体重按5%灌服1ml.每日2~3次,连用5~7天。(4)搞好环境卫生:搞好产房的清洁是最佳的预防措施,及时清除产仔前母猪或乳猪粪便能有效地控制球虫病的发生。产房应用火碱、漂白粉(浓度至少为50%)或氨水消毒数小时以上或熏蒸。灭鼠,以防鼠类传播卵囊。在每次分娩后应对猪圈再次消毒清洁。

2.2猪类圆线虫病:是由兰氏类圆线虫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主要危害3~4周龄的仔猪。是哺乳仔猪的重要寄生虫,可引起严重的小肠炎。病猪消瘦、生长缓慢,感染严重时可引起死亡。本病呈世界性分布,但在温热带地区尤为严重。该病也是“乳猪窝泻”发病率居高不下的一个重要因素。
2.2.1流行病学:成虫在猪的小肠中产卵,卵随粪便排至外界,夏季或温度适宜一般经5~6h即孵出杆状幼虫,再经2~3天变为丝状幼虫(直接发育型),即可感染宿主。部分杆状幼虫经蜕皮发育为独立生活的雌虫和雄虫。雌虫受精后产出的虫卵与寄生在小肠中的雌虫所产的虫卵相似,它们在土壤或厩肥中孵出杆状幼虫,经蜕皮发育成可以感染宿主的丝状幼虫。丝状幼虫具有感染性,能主动钻透宿主的皮肤,进入血管和淋巴管,并随血流到达肺,再随气管中的黏液到达咽部,重返小肠中发育为寄生性雌虫(孤雌生殖)。另一种感染途径为经口感染,随饲料和饮水被仔猪吞食的丝状幼虫,经胃黏膜进入血管,随血流到达肺,由肺再转入消化道,并在小肠中发育为寄生性雌虫。
(1)仔猪也可经初乳感染,在产后4天发育为成虫。在南方地区或温暖的温箱内,此为新生仔猪的主要感染方式。母猪初乳中的幼虫与第三期幼虫在生理上不同,可经过胃到达小肠直接发育为成虫。感染新生仔猪的幼虫可从母乳乳脂中分离出来,在初乳中具有活力。
(2)哺乳仔猪也可发生胎盘感染,在出生后2~3天即可出现严重感染。母猪体内的幼虫可在妊娠后期在胎儿的各种组织中聚集,在仔猪出生后迅速移行至新生仔猪的小肠中,14天后即可发育为成虫。
(3)类圆线虫主要侵袭仔猪,生后5~8天的仔猪粪便中即可见到虫卵,1月龄左右感染最为严重,2~3月龄后逐渐减少。春产仔猪较秋产的感染严重。类圆线虫的幼虫不带鞘,对外界环境比较敏感,温暖和潮湿的环境有利于其发育和存活,因此,本病在夏季和雨季流行严重。
2.2.2临床表现:主要侵害仔猪,其症状为消化障碍、腹痛、下痢、便中带血和黏液,皮肤上可见到湿疹样病变;当移行幼虫误人心肌、大脑或脊髓时,可发生急性死亡,死亡率可高达50%。
2.2.3剖检病变:严重感染乳猪在10~14日发生死亡。主要限于小肠,肠黏膜充血,并间有斑点状出血,有时可见有深陷的溃疡。肠内容物恶臭。
2.2.4鉴别诊断
(1)用饱和盐水漂浮法检查虫卵。必须采用新鲜粪便,夏季不得超过6h,虫卵小,形,卵内有一蜷曲的幼虫。
(2)剖解集虫时,由于虫体较细小,又深藏在小肠黏膜内,必须用刀刮取黏膜,并在仔细检查,才能发现虫体。
(3)多注意与大肠杆菌病和球虫病的鉴别诊断。
2.2.5防治措施
(1)、预防 :由于虫卵及幼虫对干燥的抵抗力很低,经常保持圈舍干燥是非常重要的。清除猪粪,堆集发酵。此外,应定期对猪群进行预防性驱虫。
(2)、治疗:用龙胆紫每头猪每次给予0.1-0.3克,溶于水中喂服,1天喂3次,连用2天。用甲苯咪唑,每kg体重30mg,一次口服。也可使用噻苯唑,每kg体重30~70mg一次口服。用丙硫咪唑,每kg体重40mg,一次口服。阿维菌素或伊维菌素,每kg体重0.3mg,一次皮下注射或口服。
2.3猪食道口线虫病:又称猪结节虫病,主要是由齿食道口线虫和长尾食道口线虫寄生于猪结肠而引起的一种猪线虫病。幼虫寄生于结肠壁,成虫寄生于结肠内。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在适宜的温度、湿度条件下孵化出幼虫,经两次蜕皮发育为感染性幼虫,猪采食了具有感染性的幼虫,在肠内蜕鞘,在大肠粘膜下形成结节,在结节内第三次蜕皮,成为第四期幼虫,返回肠道内,第四次蜕皮,成为第五期幼虫,感染后38天或50天发育为成虫。成虫在大肠内可生存8~10个月。
2.3.1流行病学:本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夏季的发病率较高,潮湿的环境中发病率提高,冬季的发病率较低。成年猪的感染率较高。虫卵和幼虫在干燥的条件下生活力降低,容易引起死亡。主要是猪采食了被污染的饲料、饮水的经消化道感染。猪场间可通过苍蝇的机械传播、也可经过老鼠体内成囊的幼虫传播。
2.3.2临床表现:轻度感染,症状不明显,严重感染时,急性、顽固性腹泻,粪便有脱落的黏膜呈绿色,有时带血。腹痛,消瘦,体温升高,采食量减少。
2.3.3.病理变化:幼虫在大肠壁上有小结节,高出粘膜表面,并有坏死性炎症,肠粘膜有溃疡,肠壁增厚,有褐色伪膜。
2.3.4实验室诊断: 在粪便中或剖检时从大肠中找虫体。
取新鲜粪便用饱和盐水漂浮法检查,镜检,虫卵为椭圆形,内有10多个卵细胞。
2.3.5防治措施
(1)保持圈舍干燥、卫生,勤换垫草,粪便及时处理。
(2)定期驱虫,尤其是对怀孕母猪的驱虫,分娩前30天左右进行驱虫,驱虫后的粪便要集中处理堆积发酵。
(3) 伊维菌素注射液,皮下注射。每kg体重0.3mg。左旋咪唑:内服,每kg体重10mg。丙硫咪唑:内服,每kg体重15~20mg。

2.4猪鞭虫病:虫体为乳白色,前部细长,后部短粗,外观极似马鞭,故称鞭虫。寄生于猪和野猪的盲肠,也寄生于人和其他灵长类动物。
2.4.1流行病学:本病主要发生于幼畜,1.5个月龄的仔猪即可检出虫卵,4月龄的猪,粪便中虫卵数和感染率均很高;而且14月龄以上的猪很少感染。由于厚厚的卵壳保护,虫卵的抵抗力极强,可在土壤中存活5年。本病一年四季均可感染,夏季发病率最高。
2.4.2临床表现:感染轻者一般无明显症状。感染量高即可出现症状,轻度贫血,间隙性腹泻,日渐消瘦,被毛粗乱。严重感染(虫体达数千条)时精神沉郁,食欲减少,结膜苍白,贫血,顽固性腹泻,粪稀薄,有时夹血丝或血便。身体虚弱,弓腰吊腹,行走摇摆。体温39.5~40.5℃,死前排水样血色粪,带黏液。最后衰竭而死。
2.4.3病理剖检:盲肠、结肠充血、出血,盲、结肠黏膜上布满乳白色细针尖样如乱白丝线样虫体,虫体钻入处形成结节,有的结节呈圆形囊状物。盲肠和结肠出现出血性坏死、水肿和溃疡,还有结节虫病所类似的结节,结节中含有虫体或虫卵。
2.4.4可进行粪检,若查出虫卵(呈腰圆形,两端有塞状结构,壳厚,外壳光滑、黄褐色)即可确诊。
2.4.5防治措施:(1)仔猪断乳时应驱虫1次,经1.5~2个月后再驱虫1次。搞好栏舍卫生,定期消毒或铲去一层表土,粪便沤制发酵,以消灭虫卵。(2)治疗药物:驱虫净(噻咪唑)每kg体重25毫克,口服;或配成3%~10%浓度,每kg体重,肌注15~20毫克。丙硫苯咪唑每kg体重20毫克,口服。左旋咪唑每kg体重7.5毫克,口服或肌注。

2.5猪蛔虫:是寄生于猪小肠中最大的一种线虫。新鲜虫体为淡红色或淡黄色。
2.5.1流行病学::猪蛔虫病的流行很广,一般在饲料管理较差的猪场,均有本病的发生;尤以3~5月龄的仔猪最易大量感染猪蛔虫,常严重影响仔猪的生长发育,甚至发生死亡。虫卵在外界环境中长期存活,大大增加了感染性幼虫在自然界的积累。
2.5.2临床表现:猪蛔虫幼虫和成虫阶段引起的症状和病变是各不相同的。
(1)幼虫移行至肝脏时,引起肝组织出血、变性和坏死,形成云雾状的蛔虫斑。移行至肺时,引起蛔虫性肺炎。临诊表现为咳嗽、呼吸增快、体温升高、食欲减退和精神沉郁。病猪伏卧在地,不愿走动。
(2)成虫寄生在小肠时机械性地刺激肠黏膜,引起腹痛。蛔虫数量多时常凝集成团,堵塞肠道,导致肠破裂。有时进人胆管,造成胆管堵塞,引起黄疸等症状。
(3)成虫能分泌毒素,作用于中枢神经和血管,引起一系列神经症状。成虫夺取宿主大量的营养,使仔猪发育不良,生长受阻,被毛粗乱,常是造成"僵猪"的一个重要原因,严重者可导致死亡。
2.5.3病理变化: 虫体寄生少时,一般无显著病理变化。幼虫肺部移行,少量可引起蛔虫性肺炎,表现炎性渗出物、水肿、气肿并继发细菌性肺炎。幼虫初期肝脏移行的表面或切面出现 暗红色斑点出血性病灶。重复感染幼虫后的移行,常在肝脏上形成形状不定的 灰白色斑点(俗称“乳斑肝”)及硬变。如蛔虫钻入胆管, 可在胆管内发现虫体;如有大量成虫寄生于小肠时,可见肠 黏膜卡他性炎症;若虫体过多引起肠阻塞而造成肠破裂时, 可见到腹膜炎和腹腔出血。

2.5.4鉴别诊断
对2个月以上的仔猪,可用饱和盐水漂浮法检查虫卵。正常的受精卵为短椭圆形,黄褐色,卵壳内有一个受精的卵细胞,两端有半月形空隙,卵壳表面有起伏不平的蛋白质膜,通常比较整齐。有时粪便中可见到未受精卵,偏长,蛋白质膜常不整齐,卵壳内充满颗粒,两端无空隙。
2.5.5防治措施
(1)定期驱虫。在规模化猪场,首先要对全群猪驱虫;以后公猪每年驱虫2次;母猪产前1~2周驱虫1次;仔猪转入新圈时驱虫1次;新引进的猪需驱虫后再和其他猪并群。产房和猪舍在进猪前应彻底清洗和消毒。母猪转入产房前要清洗洁净全身。
在散养的育肥猪场,对断奶仔猪进行第一次驱虫,4~6周后再驱一次虫。驱虫时应首选阿维菌素类药物。
(2)保持猪舍、饲料和饮水的清洁卫生。
(3)猪粪和垫草应在固定地点堆集发酵,利用发酵的温度杀灭虫卵。
(4)治疗 可使用下列药物驱虫,均有很好的治疗效果。甲苯咪唑 每kg体重l0~20mg,混在饲料中喂服。左咪唑 每kg体重10mg,混在饲料中喂服。噻嘧啶 每kg体重20~30mg,混在饲料中喂服。丙硫咪唑 每kg体重10~20mg,混在饲料中喂服。阿维菌素 每kg体重0.3mg,皮下注射或口服。伊维菌素 每千克体重0.3mg,皮下注射或口服。多拉菌素 每kg体重0.3mg,皮下或肌肉注射。

2.6 猪结肠小袋纤毛虫病:是一种常见的地方性流行的肠道原虫病, 寄生于猪和人大肠(主要是结肠)所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轻度感染时,猪无异常表现,严重感染时有肠炎等症状,甚至可导致死亡。可感染任何年龄的猪,发病季节性不明显,饲养管理条件较差的猪场或者处于免疫抑制状态的猪群感染率较高。感染机会较多.张氏(1938—39)在山东济南检查209头猪和27名屠宰工人,发现猪结肠小袋纤毛虫感染率为70.6%,而27名屠宰工人则全未发现。养猪是我国广大农村中主要副业之一,因此人与猪的接触非常广泛。我国猪结肠小袋纤毛虫感染率如此高,而人体结肠小袋纤毛虫病到目前为止,仅有5例报告。Hoare 氏(1949)同样提到在英国猪感染结肠小袋纤毛虫很普遍,而在人体仅发现一、二例。因此人与猪结肠小袋纤毛虫相互关系,仍然不够明确。为求进一步了解这个问题
2.6.1流行病学:猪结肠小袋纤毛虫是一种常在性的肠道原虫,多数情况下不致病,但当猪群处于应激状态,猪体内环境发生改变,或存在免疫抑制时,结肠小袋纤毛虫才大量繁殖,并侵入肠黏膜深层而引起猪发病。如控制不及时,可出现大批死亡,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2.6.2临床表现:病猪最初排糊状稀粪,食欲减退,体温39.7℃。随后粪便呈水样、黄色或灰色,带有组织碎片,恶臭。后期由于顽固性腹泻发生脱水,被毛粗乱无光,衰弱无力,行走不稳,有的倒地不起,体温下降,死亡。
2.6.3病理变化:病死仔猪尸体极度消瘦,眼窝塌陷,可视黏膜苍白,后躯被稀粪污染。剖检可见全身淋巴结肿大,呈灰白色,切面湿润,尤以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最为显著,呈绳索状,切面外翻;结肠和盲肠壁变薄,肠黏膜淤血和溃疡,肠内容物稀薄如水,并含有组织碎片,恶臭。其它组织和器官未见肉眼可见的病理变化。
2.6.4粪便检查:采集发病仔猪新鲜稀粪以及病死仔猪小肠、结肠、盲肠肠内容物和肠粘膜刮取物,滴于清洁的载玻片上,滴加少量生理盐水,盖上盖玻片,于低倍显微镜下暗视野观察。结肠和盲肠内容物及肠黏膜刮取物中有大量的结肠小袋纤毛虫滋养体和少量包囊,小肠内容物及其粘膜刮取物中未见到。滋养体呈卵圆形或梨形囊状,囊内有一个主核,呈腊肠样。由于胞口的吸附作用,致使其周围的粪液不断流动。包囊壁光滑,呈球形或卵圆形,囊内有1个虫体,可随粪液的流动而移动。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及实验室检查,诊断为猪结肠小袋纤毛虫病。
2.6.5防治措施:本病确诊以后必须早期用药,否则会因严重脱水而死亡。首先对病猪进行隔离,发病仔猪经口灌服甲硝唑,每kg体重40mg,每天2次,连用5天。在对病猪治疗的同时,应对未出现症状的猪群全面用药预防,其他如土霉素、金霉素、多西环素、黄连素。以控制疫情的蔓延。
  预防本病主要着重于加强饲养管理,搞好环境卫生和消毒工作,减少应激因素。

3、猪体外主要寄生虫病及防制
3.1猪螨虫病:以猪疥螨为主是由疥螨寄生于猪皮肤内,引起皮肤发生红点、脓疱、结痂、龟裂等病变。该病以剧痒为特征,燥动不安、食欲降低、生长缓慢、饲料报酬下降,是严重危害养猪生产的疾病之一,在一些养殖场中普遍存在,猪的感染率为20%~95%。临床表现两种类型即角化过度型(经产母猪)和过敏反应型(生长猪)很难根治。

3.1.1流行病学:经产母猪过度角化的耳是是猪场内螨虫的主要传染源,直接接触性感染传播为主。多数在秋冬季节常见。气候条件适宜,饲养管理好时,猪的抵抗力强,一般无明显症状。夏天高温季节,经常冲洗猪栏和猪体,有利于减轻疥螨病症状;天气寒泠,养殖密度大,猪体质消耗大,饲养管理差时,猪的抵抗力下降,临床症状加重。螨全部发育过程都在动物体上渡过,包括有卵、幼虫、若虫、成虫4个阶段,其中雄螨为1个若虫期,雌螨2个若虫期;疥螨的整个发育过程为8天~22天,平均为15天都在表皮内。

  3.1.2临床症状:瘙痒是其主要表现。仔猪多发,病初从眼周、颊部和耳根开始,后蔓延到背部、后肢内侧;病猪常在墙壁、猪栏、圈槽等处磨擦病变部位,严重时造成出血,结缔组织增生和皮肤增厚,局部脱毛。由于发痒,影响病猪正常的采食和休息,并使消化、吸收机能降低;寒冷季节因脱毛裸露皮肤,体温大量发散,体内畜积脂肪被大量消耗,导致消瘦,有时继发感染严重时,引起死亡。


  总之,剧痒、脱毛、结痂、皮肤皱褶或龟裂、湿疹性皮炎、患部逐渐向周围扩展和具有高度传染性为本病特征。


  3.1.3鉴别诊断:有明显症状的疥螨病,根据发病季节、剧痒、患部皮肤红斑丘疹病变等确诊;症状不明显时,需要采取健康与病患交界处的痂皮,检查有无虫体进行确诊。临床注意与湿疹、渗出性皮炎、玫瑰糠疹病及虱与毛虱寄生相鉴别。


  3.1.4防治措施:
(1)饲养管理方面,应从卫生、光照、通风、干燥、密度、消毒和加强营养几个方面入手,进行改善。
(2)控制疥螨应从种猪抓起,母猪上产床前,体表擦洗干净,母猪、公猪每kg体重皮下注射伊维菌素0.3mg,每年2~3次,伊维菌素预混剂拌料饲喂每天0.1mg,连用7天,同时进行母猪耳廓内洁净化处置。
(3)患病猪及时隔离,病猪体表或环境喷洒杀虫药如辛硫磷、氯氰菊酯、溴氰菊酯、双甲脒等。 每kg体重皮下注射伊维菌素0.3mg,10天~14天后重复注射一次(因大多数治螨药物当时只能杀死虫体,而不能杀灭虫卵,必须治疗2次~3次,间隔时间为7天~10天,以杀死新孵出的幼虫)。

4、猪弓形体病:
弓形体病是由弓形体感染动物和人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寄生性原虫病。该病呈世界性分布,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不仅严重危害养猪业的健康发展,而且可对人类健康造成直接影响。
  4.1流行病学特点:  猪弓形体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多以6~9月间气候温暖、潮湿、吸血昆虫活动猖獗时季节多见。弓形体虫体的终宿主是猫和猫科动物,中间宿主是各种哺乳动物和禽类,猪也是弓形体的中间宿主之一。人和猫、猪、鸡等多种动物均可通过消化道、呼吸道直接接触含有卵囊的食物和饮水而发生感染,急性发病期间还可通过皮肤、黏膜感染,也可通过胎盘感染胎儿,母猪呈隐性感染,重者可发生流产或死胎。
  4.2临床症状
  保育猪最易感,症状较典型。猪感染弓形体(侵袭性卵囊后),潜伏期一般为3天~7天。病初病猪表现厌食或少食,便秘后稀或干稀交替出现,排出的粪便呈灰绿色或煤焦油状;精神不振,眼结膜充血潮红;3天~4天后,病猪表现高热,体温升至高到40.5℃~42.0℃,呈现稽留热,食欲减少乃至废绝,喜卧,喜钻草堆或水坑,眼结膜苍白、黄染;发展到后期,病猪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且呈腹式呼吸、气喘、咳嗽、流鼻涕,;随着病程的发展,病猪的耳尖、阴户、包皮、四肢以及胸腹部皮肤上出现出血性紫斑,触诊可感到体表淋巴结肿大,尤其是腹股沟淋巴结肿大更为明显。
  乳猪感染发病常常伴随有神经症状,如转圈、共济失调等症状出现,有的病猪则表现出伏卧难起,如人为地驱赶时则步态不稳,个别病猪甚至会出现出关节肿大,且腹股沟淋巴结肿大明显。若怀孕母猪发生急性弓形体病感染,发病时先是出现高热,而后食欲废绝,患病母猪昏昏欲睡,数天后母猪发生流产或产死胎、弱仔,弱仔产下数天内死亡,而母猪常常在流产后自愈,一般不会遗留后遗症。
  4.3剖检病理变化
  病死猪的主要剖检病变是肺水肿和充血,胸腔内积有含血的液体,肺脏体积稍肿大,肺小叶间质增宽,切面流出泡沫样液体。耳部、四肢末端和鼻吻突呈蓝紫色,鼻孔周围和鼻腔内常见有白色泡沫状液体;多数病死猪腹股沟淋巴结肿大,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呈绳索状,外观呈淡红色,切面外翻呈酱红色花斑状;盲肠、结肠有散在的小米或高粱米大的中心凹陷溃疡,其表面附有灰黄色伪膜;心脏可见右心扩张,心腔内有血凝块,心肌浑浊而质地易碎;肝脏肿大、变性,表面可见有散在或密布的出血点与针尖大到粟粒大的灰白色或灰黄色的病灶;脾脏肿大,切面结构模糊,少数病例在被膜上可见到出血梗死灶;肾脏变性,部分病例在被膜上可见散在的出血点;膀胱黏膜上可见有针尖大出血点;胃底腺部充血或有出血及浅表溃疡;肠充血或有卡他性炎症。
  4.4鉴别诊断
  可根据猪弓形虫病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症状、剖检病理变化而做出初步诊断。实验室检查可取病死猪的血液、脑脊液、淋巴结、肝、粪便等材料,做成压片和涂片,姬姆萨染色镜检,在镜下寻找弓形体虫卵。免疫学诊断其常用的方法有美兰染色法、生物素-亲和素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免疫细胞黏着试验和荧光抗体技术等。
猪弓形虫病在发病症状和剖检病理变化上易与非洲猪瘟、猪瘟、猪肺疫、猪附红细胞体病等混淆,应注意鉴别诊断。
4.4.1猪弓形虫病与非洲猪瘟的鉴别诊断:二者发病后的临床表现精神沉郁、体温升高、皮肤发红、发绀等临床症状,非洲猪瘟病临床上发病急、群发,与猪瘟表现相近。尸检可见严重皮肤下出血;淋巴结肿大、水肿、完全出血,脾肿大,易碎,暗红色至黑色的,边缘为圆形;肾脏包膜上瘀点(斑样出血);心脏积液(心包积液伴有黄色液体)和体腔积液(胸腔积液、腹水);心脏内外膜有出血,膀胱和肾脏(皮质和肾盂)上的瘀斑;胃、小肠、大肠瘀斑、瘀血(大量出血)、血凝多;
胆囊壁肿胀增厚充血和出血。
  4.4.2猪弓形虫病与猪瘟的鉴别诊断:两者发病后均有精神沉郁、体温升高、皮肤发红、发绀等临床症状,猪瘟病不见发病猪出现咳嗽、呼吸困难等症状;剖检猪瘟病死猪可见肾脏、膀胱有点状出血,且脾脏有出血性梗死;慢性猪瘟病例则可见回盲瓣处有纽扣状溃疡,肝脏无灰白色坏死灶,肺脏不见间质增宽,且无胶冻样物质。
  4.4.3猪弓形虫病与猪肺疫的鉴别诊断:两者发病后均有精神沉郁、体温升高、皮肤发红、发绀、呼吸困难等临床症状,但猪肺疫发病后,胸部听诊可以听到罗音和摩擦音,叩诊肋部疼痛,且咳嗽加剧;剖检可见肺被膜粗糙,有纤维素性薄膜,肺切面呈暗红色和淡黄色如大理石样花纹。
  4.4.4猪弓形虫病与猪附红细胞体病的鉴别诊断:两者发病后均有精神沉郁、体温升高、皮肤发红、呼吸困难等临床症状,但猪附红细胞体病发病后,主要表现为咳嗽、气喘,且病猪叫声嘶哑;病猪可视黏膜先充血而后苍白,且呈现轻度黄染,茶色尿液,血液稀薄;剖检病死猪时则血液凝固不良,肝脏表面有黄色条纹坏死区。

4.5防治措施
(1)清理养猪场周围及其猪舍的环境卫生,定期做好消毒灭鼠工作,并严防家养和野生的猫科动物与猪舍和猪群接触,防止卵囊引起感染严格阻断猫科动物的排泄物对猪舍及其饲料、饮水的污染,同时也要尽可能地杀灭场内和周围的甲虫、蚊蝇和蚯蚓等,消除传播媒介。
(2)做好猪群的防疫监管工作。对患有弓形虫病的其他动物及其排泌物,对母猪流产的胎儿以及排泄物,病死猪应采取深埋等无害化处理措施,用3%生石灰溶液对猪舍内外环境进行消毒。
(3)在猪弓形虫病的高发季节,养猪场发现猪弓形虫病的流行,有针对性实施预防性用药,对尚未表现出临床症状的可疑病猪,则可按0.1%预防剂量对所有猪群饲料中拌入磺胺-5-甲氧嘧啶进行预防,或用磺胺间甲氧嘧啶钠或磺胺六甲+TMP,混合后拌料给猪群饲喂,连续饲喂7天。
  
  (4)疑似猪弓形虫病病猪,应及时隔离病猪,采取治疗措施。可按病猪每千克体重使用复方磺胺嘧啶钠注射液0.3毫升(每10毫升内含磺胺嘧啶钠1克、甲氧苄啶0.2克)肌肉注射,首次注射剂量加倍,每天注射3次,连续注射3天,;对重症病猪则应采取对症治疗措施如配以退热、输液,并配以使用抗生素类药物治疗以防止继发感染,同时应配以碳酸氢钠溶液静脉注射,如病猪的病情得到控制,则应巩固治疗1天~2天;
5、猪附红细胞体病:  猪附红细胞体病是由附红细胞体寄生于猪的红细胞表面或游离于血浆、组织液及脑脊液中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病,猪发病时,皮肤发红,故又称“猪红皮病”。



5.1流行病学

  5.1.1 传播途径

  ⑴ 通过摄食血液或含血的物质,如舔食断尾的伤口、互相斗殴或喝被血液污染的水与尿而发生直接传播;⑵ 经由节肢动物叮咬以及器械的机械性发生间接传播,如猪虱、蚊虫、吸血蝇、疥螨、被污染的注射器、用于断尾、打耳号、去势的器械等;⑶ 妊娠母猪感染后可通过胎盘传给胎儿,发生垂直传播;⑷ 此外,配种也可传播该病。

  5.1.2流行季节和地区

  该病四季均可发生,但多发生在高温高湿的7~9月。

  5.1.3易感猪群

  不同年龄的猪均有易感性,通常发生在哺乳猪、怀孕的母猪以及受到高度应激的肥育猪身上。

  5.1.4 诱发因素

  附红细胞体病是由多种原因引发的疾病,只有在应激和肌体抗病力降低的情况下才会诱发此病。如饲养管理不良、天气突变、突然换料、更换圈舍、密度过大等应激因素或患猪瘟、猪蓝耳病、传染性胸膜肺炎、猪链球菌病、副猪嗜血杆菌病等慢性病时,最易并发和继发附红细胞体病。


5.2 临床表现

  5.2.1 一般症状

  病猪体温突然升高为40.5℃~42℃,皮肤发红,指压退色;精神不振,食欲减退,怕冷聚堆,咳嗽、流鼻涕,呼吸困难,尿液淡黄。发病中期,病猪行走时后躯摇晃,喜卧厌立,便秘或拉稀,精神沉郁,呼吸困难;血液稀薄,色淡,往往随注射针孔流血不止;皮毛枯燥,背腹部毛色铁锈色,皮肤苍白,耳内侧、背侧、颈背部、腹侧部皮肤出现暗红色出血点,可视黏膜轻度肿胀,初期潮红,后期苍白,轻度黄疸;尿液淡黄、淡红或呈红褐色,卧地不起。后期,病猪耳朵变蓝色、坏死,排血便和血红蛋白尿,最后四肢呈游泳状划动,呼吸困难,衰竭死亡。

  5.2.2 母猪症状

  部分怀孕母猪出现早产、产弱子、流产,但胎儿或死胎皮肤黏膜苍白,皮下脂肪黄染,胸腹腔有淡黄色或淡红色的积液。产房母猪分娩后,常伴有乳房和阴唇水肿,产后感染和泌乳不良、缺乏母性等特征。病愈母猪死胎率明显升高,哺乳母猪发情延迟。

  5.2.3 仔猪症状

  哺乳子猪通过母乳感染,表现消瘦、拉黄色稀便、黄疸、背毛黄染、贫血、呼吸困难,病死率为30%~80%,死后耳尖、尾根、四肢末端和腹下皮肤发绀。

5.3病理变化

  可见血液稀薄,皮下水肿,粘膜、浆膜、腹腔内的脂肪、肝脏等呈不同程度的黄染;全身淋巴结肿大,肺脏水肿;心包积液;肝脾肿大,边缘有粒大至黄豆粒大稍隆起的紫色梗死灶;胆囊肿大,胆汁充盈;肾脏有出血点或表现为贫血,腹水增多。


5.4 诊断

  依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剖检变化等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必须结合实验室检查,分析血液学指标变化。必要时可以通过切除疑似感染猪的脾脏或将疑似感染猪的血液输给切除脾脏的猪来确诊。这是因为切除脾脏后3-20 d(最多为20 d),被猪附红细胞体感染的猪呈急性发病经过。

  5.4.1 临床诊断

  猪附红细胞体病的发热、贫血、黄疸等症状具有一定的诊断意义,其他临床症状,如食欲减退、呼吸急迫、心悸亢进等非特征性症状在本病的诊断上意义不大。

  5.4.2 病理学诊断

  猪患附红细胞体病后全身各部均无特征性的病理变化,一般无需作病理学检查。因此,对本病确诊,必须先进行实验室检查。

  5.4.3 实验室诊断

  实验室诊断的方法很多,如可用间接红细胞凝集试验、补体结合试验、相差显微镜观察和染色血液涂片观察等。间接红细胞凝集试验和补体结合试验反应敏感、检出率高,但试验条件要求高,需要时间较长。相差显微镜观察和染色血液涂片观察以及鲜血直接压片,所需设备和药品较少,且操作简单、快捷,检出率也较高,一般在半个小时内即可作出确切诊断。  

  5.5 鉴别诊断

  5.5.1 猪肺疫与猪附红细脑体病

  症状相似处:体温高(41℃~42℃),耳、胸前、腹下、股内侧皮肤紫红,气喘,呼吸困难,犬坐等。症状不同处咽喉型咽颈肿胀,口流鼻液。猪肺疫喉部及其周围结缔组织出血性浆液浸润。胸膜有纤维性肺炎,切面大理石纹,抗生素药物及时治疗有效。

  5.5.2 猪气喘病与猪附红细胞体

  病症状相似处有传染性气喘,呼吸困难,体温高(40℃以上)等。症状不同处:猪气喘病一般体温不高,咳嗽呈痉孪性,体表皮肤有少量出血性紫斑。

  5.5.3 猪弓形体病与猪附红细胞体病

  症状相似处:体温高(40℃~42℃),食欲减退或废绝,精神萎顿,粪初干、后干稀交替,呼吸浅快、困难,耳、下肢、下腹皮肤可见紫红色斑等。症状不同处:猪弓形体病病猪有流水样鼻液,虫体浸害脑部时有癫痫样痉挛,后躯麻痹。剖检可见肺淡红或橙黄膨大,有光泽,表面有出血点,肠系膜淋巴结髓样肿胀,如粗绳索样,切面有粒大出血点。回盲瓣有点状浅表性溃疡,盲肠、结肠可见到散在的小指大和中心凹陷的溃疡,磺胺类药物治疗有效。

  5.5.4 蓝耳病与猪附红细胞体病

  症状相似处初生仔猪类似猪流感症状,有的生死胎或呈“木乃伊”,妊娠母猪,百天左右,突然出现厌食,体温高或低,鼻流清涕,鼻端耳尖发凉,喜卧嗜睡。症状不同处:蓝耳病病猪耳尖耳边缘呈现蓝紫色,个别猪鼻端瘙痒,鼻盘擦地,极度不安,临产母猪多数死亡,或超过预产期,阴门流出褐白色粘稠性分泌物。屡配不孕,配后个别流产,能产出弱仔猪,不到24小时后死亡。个别仔猪呼吸困难,耳、鼻盘呈蓝紫色,多数死亡。断奶后50~60天,仔猪也有少数蓝耳现象,两天后消退。

  5.5.5 猪传染性胸膜肺炎与猪附红细胞体病

  症状相似处:体温高(40.2℃~42.7℃),呼吸困难,呈犬坐势,耳、鼻、四肢皮肤紫蓝色,剖检可见肺泡与间质水肿等。症状不同处:猪传染性胸膜肺炎多发生于4~5月和9~11月,以6周至6月龄多发,从口鼻流出泡沫样血色分泌物。剖检可见胸膜和肺表面有纤维性渗出物附着,抗生素药物及时治疗有效。

  附红细胞体病患猪常伴发细菌性、病毒性或寄生虫性等疾病,如链球菌病、猪水肿病、仔猪副伤寒、猪肺疫、猪丹毒、猪瘟、弓形虫病等。这些病原体易污染猪舍环境,使隐性感染猪的抵抗力下降,并呈现混合感染,导致高死亡率及巨大的经济损失。
  现在国内外治疗猪附红细胞体病大多采用抗生素、磺胺类、砷制剂等药物进行治疗,症状有所缓解,猪皮肤的颜色恢复正常,“治愈”后仍然可以从体内检测出猪附红细胞体,仍可以传染给人或其他动物,达不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5.6治疗与预防

  5.6.1 治疗

  治疗猪附红细胞体病的药物虽有多种,但真正有特效的不多,每种药物对病程较长和症状严重的猪效果都不好。由于猪附红细胞体病常伴有其他继发感染,因此对其治疗必须附以其他对症治疗才有较好的疗效。下面是几种常用的药物:

  ⑴、 血虫净(或三氮眯、贝尼尔) 每公斤体重用5mg-10mg,用生理盐水稀释成5%溶液,分点肌肉注射,1天1次,连用3天。⑵、 咪唑苯脲 每公斤体重用1mg-3mg,1天1次,连用2天-3天。⑶、 四环素、土霉素(每公斤体重10mg)和金霉素(每公斤体重15mg)口服或肌注或静注,连用7天-14天。⑷、 新胂凡纳明 按每公斤体重10mg-15mg静脉注射,一般3天后症状可消失。

  5.6.2 预防

  预防本病的发生应加强猪场的卫生防疫,消除各种应激因素。在温热季节应定期喷洒杀虫剂,以杀灭蚊、蝇、蜱、牛虻、体虱、跳蚤等吸血昆虫,消除传染媒介。发病猪只要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 对无治疗价值的病猪应及时进行淘汰,以清除传染源。阳性猪群,饲料中可添加强力霉素等,以消除隐性感染。购入猪只要进行血液检查,防止引入病猪或隐性感染猪。本病流行季节给予预防用药,可在饲料中添加上强力霉素或金霉素添加剂,每月使用7-10天。

6、目前抗寄生虫药物的选择和应用.:
6.1药物驱杀仍然是防治寄生虫病的重要手段,生物环境卫生清洁为辅。国内不同生产商提供药品缺乏具体针对性的药品具体指导,因此,目前国内猪场的驱虫药物的投用是兽药使用量20%~30%,而国外可达到45~55%,驱虫效率低下,寄生虫的潜在危害高。猪场驱虫最广泛使用的药物有大环内脂类阿维菌素、伊维菌素、苯并咪唑类的阿苯达唑、莫西菌素、多拉菌素等。根据规模化养猪场寄生虫病流行病学,结合猪场的生猪养殖结构、制定不同季节、不同猪日龄段,有针对性地选择药物,根据不同寄生虫的流行特点和不同的生活史科学用药。

6.2驱虫药物使用的基本原则

6.2.1选择抗杀寄生虫谱广泛的药物
危害规模化猪场的寄生虫除肠道主要寄生虫,如猪蛔虫,类圆线虫等以外,还有感染率最高的体外寄生虫疥螨。选用的驱虫药物必需对这些寄生虫有高效的驱杀作用,并对猪场的公猪、母猪、大猪、小猪、怀孕母猪等都要高度安全。现猪场一般用0.2%(复方伊维菌素)作为规模化猪场寄生虫病控制的首选药物。生产商提供每吨饲料添加0.2%伊维菌素预混剂一千克,搅拌均匀,连续饲喂7天。混饲:猪每1000kg饲料加入本品1000g,连用7日, 仔猪断奶后10天,1000g拌料1200kg,连用7天;生长猪,按1000g拌料1000kg,连用7天;3、母猪配种前或分娩前7-14天,哺乳母猪产后14天,1000g拌料1000kg,连用7天;4、种公猪(根据感染程度每年使用2-3次)按本品1000g拌料1000kg,连用7天;5、猪场血虱或疥螨严重时,首次投药后半个月再驱虫一次,按本品1000g拌料800kg,连用7天。

6.2.2驱虫时机、驱虫药物剂量、投药方式
规模化猪场驱虫应该定期通过对不同生长阶段猪的多个粪样的抽查结果决定。母猪的驱虫:母猪在生活过程中往往被寄生虫感染,所以母猪便成了仔猪的重要感染源。阻断母猪和仔猪间的这个寄生虫传播环节对整个猪场寄生虫的成功防治是非常关键的。所以母猪的产前两周驱虫应该放在猪场内、外寄生虫防制措施的首位。如母猪配种、母猪产仔前、哺乳仔猪及保育猪4 个阶段的驱虫,及时清理粪便,保持饲料和饮水卫生,改善猪场环境。母猪产前10~14天使用伊维菌素可以有效地防止蓝氏类圆线虫感染仔猪,同时也可有效地预防猪疥螨的传播,减少乳猪渗出性皮炎与螨虫的混合感染。各阶段可按每千克体重0.3mg内服伊维菌素或阿维菌素,连服5 ~ 7 d。
。猪场投药按着个体体重与群体猪总体之重给药更为准确,减少按猪群体采食量进行添加药物的给药方式。根据寄生虫病的生活史、感染猪只的发病日龄进行不同类型驱虫药“脉冲式”投药方式。
6.2.3规模化猪场寄生虫病预防  
规模化猪场寄生虫病控制采取的措施越彻底效果越显著。良好的卫生管理和充足的营养对寄生虫病的感染和降低寄生虫的致病作用意义更大。围绕着寄生虫的传播方式,在不同的季节、猪只不同生长阶段进行良好的管理模式结合预防寄生虫感染措施使猪舍污染程度降到最低,如果条件允许,在全场或分场进行同步投药治疗,同时配合环境消毒等措施,就可以达到较彻底的控制效果。
6.2.4严格遵守兽药停药期规定和安全使用兽药以确保动 物安全和人的食品安全等方面的有关规定。
6.3抗寄生虫中药添加剂应用优势凸显,南瓜子、使君子、苦楝皮、槟榔、仙鹤草嫩芽、雷丸、鹤虱、榧子、芜夷、贯众、皂角、青蒿、黑丑、雷丸等等可有效的预防和治疗猪体内外寄生虫引起的疾病。如据张继喻(2009)报道用自制的驱囊散(常山、青蒿、苦参、大蒜、乌梅等10中草药组成)按饲料的1.5%~2.0%添加在猪饲料中,实验结果表明,试验组体产品中的囊虫、棘球蚴、旋毛虫、弓形虫、隐孢子虫、住肉孢子虫等人畜共患的寄生虫检查为阴性。此类中药添加剂可替代西药类防控寄生虫药物,长期使用无耐药、无药残,驱虫的同时也能大幅度降低猪体内的病菌、病毒、毒素等有害物质的蓄积,可提高畜产品的安全性;降低猪排泄物的有害物质对环境土壤和水质的污染,提高养殖的社会效益。
级别: 总版主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19-08-11
近几十年的调查研究又发现了一些原本仅在家畜中流行的寄生虫病,由于多次接触人,人也逐渐成为被感染者,如牛巴贝斯虫、喉 兽比翼线虫、肝片形吸虫、牛皮蝇、羊狂蝇、马胃蝇、猪蛔虫等许多种虫。家畜家禽寄生虫是具有特殊生活方式的一大类生物有机体,是动物界乃至生物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卫生健康中起着阻碍与危害作用,是人们希望预防控制的生物群体;但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还不可能全面达到,还需对它们进行深入研究。中国蛋鸡信息网。充分揭示各种类寄生虫的生活、致病特点与规律,建立高效的防病治病技术,为此很有必要建立寄生虫标本库,完善寄生虫的分类鉴定技术,纠正已有分类系统中的谬误之处,建立健全重要寄生虫虫种资源的保藏机构,为寄生虫和寄生虫病的研究提供良好的实验研究平台。我国畜牧业正走上集约化高效益快速发展的道路,寄生虫病造成的损失将日益得到重视。

  人畜共患寄生虫病的种类很多,比较严重的除了弓形虫病、棘球蚴病、东毕吸虫病等以外,还有日本分体吸虫病、有钩绦虫及猪囊尾蚴病、无钩绦虫及牛囊尾蚴病、旋毛虫病、兰氏贾第鞭毛虫病、杜氏利什曼虫病、布氏姜片吸虫病、卫氏与斯氏并殖吸虫病、孟氏迭宫绦虫病等。

  为保障人民健康,不仅对已发现的人畜共患寄生虫需加强研究与防治,以免它们感染人,也要警场原本不感染人的畜禽寄生虫发展成人畜共患寄生虫的预警意识。此外,寄生虫在危害人畜禽的同时,它们所形成的生理功能及生活物质中,也有可为人用于防治疾病的物质,如某些媒介节肢动物,它们能传播许多种原虫、细菌及病 毒,而本身却不发病,有的虫已被分离出抗人、畜血凝很强的物质,这些都可能进一步深入研究以期获得防治人、畜传染病、寄生虫病甚至某些非传染病非寄生虫病的生物药品,以保障人畜健康。人畜共患寄生虫病的发生及流行是由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动物或人群三个因素相互联系的复杂过程。从人和兽这两类宿主之间的传播来说,人的因素重要,因为人的主动性及广阔的活动范围成为造成人发病的主要原因。因此,应采取综合的防控措施,才能达到控制和阻断疾病传播与流行的目的。[font=-apple-system-font, BlinkMacSystemFont, &quot]搞好家畜和人的生活环境卫生,加强粪便的管理。圈舍及时清扫,粪便堆积发酵,饮水进行消毒。避免饲料、饮水被粪便污染。做好[font=-apple-system-font, BlinkMacSystemFont, &quot]传播媒介如节肢动物中的昆虫的杀灭。[font=-apple-system-font, BlinkMacSystemFont, &quot]同时做好灭鼠工作。[font=-apple-system-font, BlinkMacSystemFont, &quot]对某些人畜共患寄生虫病,在疫病流行期间给易感人群和动物某些药物进行预防,这对于降低发病率和控制疫病流行具有一定的作用。

级别: 精灵王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19-09-19
人生活在世上干什么,就是要实现自己的生存价值,就是要让社会承认自己价值的存在,这才是有意义的生活。
级别: 精灵王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19-10-11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