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应用 最新帖子 精华区 社区服务 会员列表 统计排行
  • 3453阅读
  • 2回复

高产奶牛亚临床酮病的诊断与防治

楼层直达
级别: 精灵王

张克春

(上海市奶牛研究所,上海200436)

一 奶牛亚临床酮病的产生

研究表明,患有亚临床酮病的牛只每天要比非酮病牛的产奶量减少1 到10L 不等,一旦开始泌乳,高产奶牛的亚临床酮病的发病率大约是40%,而临床型酮病的发病率仅为5%。由于亚临床酮病不容易被发觉,所以往往在牧场的日常管理中遭到忽视。一头患有亚临床酮病牛所带来的损失约为78 美元,而且在此情况下增加了奶牛患有临床酮病及皱胃扭转,胎衣不下等疾病的概率。

1、病因

酮病病因涉及的因素很广,且较为复杂,主要与下列因素有关:

奶牛高产:在母牛产犊后的4~6 周己出现泌乳高峰,但其食欲恢复和采食量的高峰约在产犊后8~10 周。因此在产犊后10 周内食欲较差,能量和葡萄糖的来源本来就不能满足泌乳消耗的需要,假如母牛产乳量高,势必加剧这种不平衡。研究表明,根据母牛摄食碳水化合物及从泌乳中排出的,每大适合的产奶量为22kg。假如每头牛产奶34kg,则全部血液中葡萄糖都将被乳腺所摄取。一头泌乳母牛,每天可排出乳糖l225g,而两个单糖(葡萄糖加半乳糖)分子通过氧桥相连才缩合成个双糖(乳糖)。所以高产乳牛群酮病的发病率高。

日粮中营养不平衡和供给不足,饲料供应过少,品质低劣,饲料单一,日粮不平衡,或者精料过多,粗饲料不足,而且精料属于高蛋白、高脂肪和低碳水化合物饲料,使机体的生糖物质缺乏,引起能量负平衡,产生大量酮体而发病由这种原因引起的酮病称自发性或营养性酮病。单纯饲喂含生酮物质丁酸较多的青贮和甜菜丝(粕)饲料或在饲料中的比例过大,均可发病。

产前过度肥胖:干奶期供应能量水平过高,母牛产前过度肥胖,严重影响产后采食量的恢复,同样会使机体的生糖物质缺乏,引起能量负平衡,产生大量酮体而发病。由这种原因引起的酮病称消耗性酮病。根据调查,有相当一部分奶牛场习惯于将干乳牛和泌乳牛混群饲养,使干乳牛采食较多的精料,引起母牛产前过度肥胖,这是引起奶牛酮病的主要原因之。

另外,饲料中缺乏钴、碘、磷等矿物质,可使牛群酮病发病率增加。寒冷、饥饿、过度挤奶等应激因素均可促进本病的发生。

继发因素:能引起食欲减退的疾病将会降低血糖浓度和增加血浆游离脂肪酸(non-esterified fatty acids,NEFA)和酮体浓度。如生产瘫痪、青草搐搦、真胃移位、肢蹄疾病、乳房炎,以及胎衣不下和子宫感染。然而,也有研究发现任何特定的繁殖疾病对酮病的发生没有影响,如乳腺炎的发生对酮病发生的可能性没有影响[1]。

其它原因:牛舍设施陈旧老化、设计不合理、牛床与食槽高度落差小等因素会影响奶牛采食的舒适度,也会增加亚临床酮病的发病率。有研究结果表明,牛舍内的应激源(如:热应激、频繁调动、踢打牛体等)也会引起酮病发病率的升高Yameogo 等。炎热夏天,由于高温影响,奶牛食欲下降,采食量不足导致糖元摄入不足,也可加速脂肪代谢发生酮病。

2、发病机理

反刍动物的血糖来源。反刍动物与非反刍动物不同,通过消化道直接吸收的单糖(葡萄糖、半乳糖)远不能满足能量代谢的需要,葡萄糖主要由丙酸通过糖异生途径转化而来。

丙酸是在瘤胃消化的过程中产生的,同时还产生乙酸和丁酸,三者统称为挥发性脂肪酸(VFA),一为,乙酸、丙酸、丁酸三者比例为70:20:10。凡是造成瘤胃生成丙酸减少的因素,都可能使血糖浓度下降,如由于某些原因(产前过度肥胖)致产前、产后采食量减少,前胃消化功能下降时,挥发性脂肪酸产生减少,饲料中碳水化合物供给小足,或精料太多,粗纤维不足,都可造成丙酸生成不足。有试验表明,母牛分娩后需70d 左右,采食量和消化功能才能达到峰值。精料在瘤胃内产生三酸(乙酸:丙酸:丁酸的比例为59.6:6.16:6.23.8 多汁饲料为58.9:24.9:16.2;干草为66.6:28.0:5.4。可见,青草或青干草饲料产生丙酸最多,生糖效果最好。草场放牧牛酮病发生率远低于舍饲牛,可能与此有关。丙酸需先转化为丙酰辅酶A,在维牛素B12 的参与下,转化为琥珀酰辅酶A,然后经糖异生合成所需要的葡萄糖。

母牛产乳量过高,引起体内糖消耗过多、过快,造成糖供给与消耗间的不平衡,也可使血糖浓度下降。母牛产后40d 内即可达到泌乳高峰期,泌乳高峰出现越快,产乳越多的牛,越易患酮病。一般认为,奶牛在围产期内分泌状态发生明显改变,从怀孕末期进入泌乳早期时,血浆胰岛素水平下降,生长激素水平升高,而分娩时两种激素水平都会发生急剧的波动。另外,甲状腺激素、雌激素及糖皮质激素等也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妊娠末期内分泌状态的改变和干物质采食量的减少均会影响奶牛的代谢,导致脂肪从脂肪组织和糖原从肝脏的动员,在分娩前2~3 周至2~3d,血浆非酯化脂肪酸(游离脂肪酸)浓度增加2 倍以上,产犊时又急剧增加,通常超过lmEq/L。产犊后游离脂肪酸浓度下降较快,但仍高于产前的水平。产后泌乳的能量需要量远远超过了能量采食量,因此奶牛分娩时极易发生酮病。可认为该病是干物质采食量下降和游离脂肪酸浓度升高引起的代谢紊乱。

肝脏是糖异生的主要场所,原发性或继发性肝脏疾病,都可能影响糖的异生作用,使血糖浓度下降。尤其是肝脂肪变性,肥胖母牛脂肪肝生成时,常可引起肝糖原贮备减少,糖异生作用减弱,最终导致酮病发生。

当动物缺乏钴时,不仅因维生素B12 合成减少,影响丙酸代谢和糖的生成。而且缺钴时瘤胃微生物生长发育不良,影啊了前胃的消化功能,丙酸产生更少,糖生成作用呈恶性循环。

血糖浓度下降是发生酮病的中心环节。当血糖浓度下降时,脂肪组织中脂肪的分解作用大于合成作用。脂肪分解后生成甘油和脂肪酸,甘油可作为生糖先质转化为葡萄糖以弥补血糖的不足,而脂肪酸则因脂肪组织中缺乏α-磷酸甘油,不能重新合成脂肪。游离脂肪酸进入血液引起血液中游离脂肪酸浓度升高。长时间血糖浓度低下,引起脂肪组织中脂肪大量分解,不仅血液中游离脂肪酸浓度增加,亦引起肝内脂肪酸的β-氧化作用加快,所生成大量的乙酰辅酶A 因得不到足够的草酰乙酸,不能进入三羧酸循环,沿着合成乙酰乙酰辅酶A 的途径,最终形成人量酮体(由β-羟丁酸、乙酰乙酸利丙酮组成)。此外,脂肪酸在肝内生成甘油三酯,因缺乏足够的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将它运出肝脏,蓄积在肝内引起脂肪肝生成,使糖异生障碍,脂肪分解随之加剧,酮体生成过多现象呈恶性循环。

在动用体脂的同时,体蛋白也加速分解。其中生糖氨基酸叫参加三羧酸循环而供能,或经糖异生合成葡萄糖入血;生酮氨基酸因没有足够的草酰乙酸,不能经三羧酸循环供给能量,而经丙酮酸的氧化脱羧作用,生成大量的乙酰辅酶A 和乙酰乙酰辅酶A,最后生成β-羟丁酸、丙酮和乙酰乙酸,使酮体增多。在脂肪水解、体蛋白分解过程中,因体内草酰乙酸的浓度不足或其可利用性下降而使脂肪酸及生酮氨基酸增加,这点已被肝脏活组织穿刺后草酰乙酸浓度测定证实。

当肝内草酰乙酸充足时,瘤胃中所生成的乙酸和丁酸可转变成乙酰辅酶A 后进入三羧酸循环,并释放能量。当血糖浓度下降到草酰乙酸缺乏时,乙酸和丁酸可转变成乙酰乙酸及β-羟丁酸,成为体内的酮体。正常情况下,体内酮体数量较少,可被肝外组织如骨骼肌、心肌所利用,亦可在皮下合成脂肪或由乳腺合成乳脂。如果体内酮体生成太多,超过上述组织对酮体利用的能力,可造成酮体在体内蓄积。

激素调节在这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当血糖浓度下降时,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多,胰岛素分泌减少,垂体内葡萄糖受体(glucose receptors)兴奋,并促使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在三种激素的共同作用下,结果糖异生作用增加,促使糖原分解、脂肪水解、肌蛋白分解,最终亦可使酮体生成增多。

甲状腺功能低下,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不足等,与疾病发生也有密切关系。疾病初期在催乳素的作用下,乳腺泌乳量仍可维持正常,因而把外源性和内源性产生的糖源源不断地转化为乳糖。随着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母牛食欲减退,机体消瘦,消化功能减弱,产奶量也随之下降。

酮体本身的毒性作用较小,但高浓度的酮体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抑制作用,加上脑组织缺糖而使病牛呈现嗜睡,甚至昏迷。当丙酮还原或β-羟丁酸脱羧后,可生成异丙醇,使病牛兴奋不安。酮体还有一定的利尿作用,引起病牛机体脱水,粪便干燥,迅速消瘦,因消化不良以至拒食,病情迅速恶化。

在人多数病例中,血液中酮体浓度与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成正比。病程较长者,还伴有肝脏脂肪变性。若母牛仍能采食,随着产乳量减少血糖耗损缓和,体内能量代谢渐趋平衡,酮病可自然康复。长期厌食的牛,由于瘤胃微生物区系改变,可引起持久性消化不良。原发性酮病除了因病程长和发生脂肪肝恢复较慢外,一般预后良好。如使用高糖治疗,饲料中补给丙二醇等生糖物质后,血糖浓度仍很低,而酮体水平较高,则意味着有原发性疾病存在。在原发病治愈后,“酮症”可随之消失[3]



二 高产奶牛亚临床酮病的流行特点

近年来,奶牛场酮病的发生率较高,对奶牛场的影响较大。美国奶牛的酮病发生率达到17%,印度达14.69%,而加拿大的研究报道,在泌乳期的前9 周,奶牛亚临床酮病的发病率高达59 %]据报道我国奶牛酮病的发病率为15%-30%,赵海忠等对昆明地区奶牛的亚临床酮病的发病情况调查发现,亚临床酮病主要集中在产后的3 个月之内,并随泌乳月的增加而减少,其中第一个泌乳月的发病率最高,达到41.82%,其中高产奶牛的发病率为68.18%,随着产奶量的降低,酮病的发病率也逐渐降低。加拿大的一项研究表明,在泌乳的前9 周内,亚临床酮病的发病率约为41%,张瑞华等对上海地区部分牧场进行的调查显示,第2、3、4 胎发病率较高,分别为23.08%、40%和60%;产后第2、3wk 发病率最高,均为15.38%;酮病持续时间在不同发病牛只之间也有差异,4wk 以内的占92.31%。有研究表明,季节对亚临床酮病发病率的影响主要集中于夏季高温季节,夏季气温上生,湿度增大,容易对奶牛造成热应激,继而会造成奶牛干物质采食量下降,能量摄入减少,从而发生营养代谢紊乱。



三 高产奶牛亚临床酮病的危害

1、对生产性能的影响

亚临床酮病对奶牛的生产性能的影响是十分显著的。Paavo 等发现,奶牛亚临床酮病能够造成泌乳早期的奶牛产奶量下降,其泌乳潜力并不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Fourichon 等(1999)报道在临床型酮病发病期间会造成当月奶产量损失2.5~3.5 kg/d,第二月奶产量损失为0.3~0.7 kg/d[。张瑞华等(2010)的研究也表明围产期奶牛亚临床酮病多发生于高产奶牛,引起高产奶牛的乳脂率升高以及泌乳高峰持续时间缩短,从而引起奶产量的降低。

2、与奶牛隐形乳房炎发生的关系

据国内外研究大量研究表明,奶牛乳房炎的发生与奶牛酮病的发病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9][10]许多研究表明,酮病牛只较健康牛只更容易患严重的乳房炎。其原因有多重,有研究发现高酮血症损害了奶牛的防御系统造成的,并且酮病对免疫系统所造成的消极效果是短期存在的。Grinberg 等研究表明,奶牛在患有酮病的情况下,血糖浓度降低到难以满足细胞基础代谢所学要的能量的水平,继而出现体脂动员的情况,从而使体内酮体(主要是丙酮,乙酰乙酸,β-羟丁酸)含量增高,而高浓度的BHBA 通过不同的途径对中性粒细胞的功能产生不利影响,主要是使其对大肠杆菌的吞噬作用降低,同时也能够降低乳腺白细胞在乳腺遭遇病菌感染时的免疫细胞补给作用,这点主要体现在降低了白细胞的移动能力[12]。这薛俊欣[13]等发现奶牛处于亚临床酮病情况下,淋巴细胞转化率,中性粒细胞的吞噬作用,趋化作用以及淋巴细胞比率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这一点也说明亚临床酮病情况下,奶牛容易出现免疫抑制情况。Ster.C.等通过体外培养健康牛只的单核细胞(PBMC)和多形核白细胞,来探寻奶牛处于能量负平衡情况下,NEFA 和BHBA 对泌乳中期的奶牛的免疫功能(主要包括淋巴细胞增殖,γ-干扰素生成,趋化作用,吞噬,以及氧化爆发)的影响。他们发现,NEFA 以及BHBA对PBMC 的增殖产生负作用,其中NEFA 较BHBA 更为明显。NEFA 对氧化爆发产生负影响,而BHBA影响甚微,表明围产期奶牛减少免疫抑制的最为有效的方法就是减少奶牛体内NEFA 的浓度。Kremer等将酮病奶牛与非酮病奶牛对人工感染大肠杆菌型乳房炎的严重性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酮病牛的乳房炎较健康牛更为严重,他们认为,在感染初期,患牛和正常奶牛的白细胞均起作用,但是患有酮病的牛只的白细胞的应答反应很不灵敏,并且当牛群整体发生酮病时,新产牛更容易患有奶牛乳房炎[16]。Duffield 等]对1000 头奶牛进行产后1,2,3,6,9 周血样检测发现,结果又15%(29/258)的亚临床酮病牛患有乳房炎,有10%(70/693)的非酮病牛患有临床型乳房炎,差异显著。另外有一项研究表明,在参加试验的20 个牛群的1142 头奶牛中,有29%的临床型乳房炎的奶牛在产前有亚临床酮病,结果表明,亚临床酮病与乳房炎的发病率存在一定关系。

3、与奶牛繁殖性能的下降的关系

3.1 对繁殖性能的影响

许多报道都显示奶牛酮病和能量负平衡会引起奶牛繁殖性能的下降,延长产后首次排卵时间,增加子宫疾病的发生率,降低受胎率,延长空怀期,增加胚胎的死亡率[19] [20] [21]。张瑞华(2009) [7]的研究表明,上海地区某奶牛场的亚临床酮病发生率25%,酮病会导致奶牛的胎衣不下率增加,第一、第二情期受胎率分别下降33.33%和11.12%。Simenov (1984)等[22]的研究表明,酮病会影响到奶牛的受胎率,20%的酮病奶牛会缺少发情周期,33.3%的酮病牛因为不能受孕而被淘汰,临床型酮病奶牛呈现出更长的配种时间。Walsh 等[23]报道产后1-2 wk 发生酮病的牛只比正常牛只的一配受胎率下降50%,直到产后的165 天都可能会导致奶牛受孕率的下降,酮体超标牛只的产后空怀时间更长,产后1-2 wk 血液中的BHBA 浓度和持续时间均与一配受胎率呈负相关性。Cook 等(2001) 的研究发现酮病奶牛分娩至受孕的间隔(CCI)明显延长,并且由于不能受孕引起的奶牛淘汰率会上升。

3.2 酮病影响繁殖性能的机理

随着奶牛分娩后能量需求的增加,奶牛会在产后第2 周会达到能量负平衡的最低点[25]。在能量负平衡后,奶牛常会有新的卵泡发育,雌二醇的含量增加,并陆续开始排卵。通过缩小分娩至首次排卵间隔(COI),可以使奶牛在输精前完成多个卵巢活动周期,这将相应的有助于奶牛受胎率的提高[26]。在产后大于50 天的时间里仍有处于不排卵状态的奶牛,这将会使其受孕率降低,被淘汰的可能性将增大[27]。通过对奶牛卵泡生长进行B 超检测,低繁殖能力与奶牛长时间存在较大卵泡存在一定联系,而更大排卵卵泡的奶牛却往往比有着更小排卵卵泡的奶牛呈现出更低的繁殖力。

3.3 酮病对促黄体素(LH)分泌造成的影响

LH 的正常分泌对奶牛卵母细胞的生长和成熟极其重要,理想的LH 波会唤起颗粒细胞所产生的类固醇含量的变化,进而导致卵母细胞减数分裂的进行,而Lindsey 等(2002)的研究表明,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促进剂处理的青年后备牛,其LH 的脉冲分泌以及排卵前的LH 波对于保护卵母细胞的细胞质环境的成熟很重要,但并不对卵母细胞的细胞核成熟产生影响。Jolly(1995)]和 Lucy 等(2000)的研究表明,自发性的能量负平衡会造成LH 的分泌受损,抑制排卵的进行,同样也会导致卵巢对LH 刺激反应的下调[35]但Jorritsma R 等(2005)]的研究表明,产后3 周血清中BHBA、胰岛素,血浆非酯化脂肪酸、葡萄糖,肝脏甘油三脂与LH 脉冲频率或首次排卵时间并不存在显著相关。

3.4 酮病对孕酮(P4)分泌造成的影响

血浆孕酮水平的高低,将影响这奶牛受孕的成功与否。孕酮能够增加影响早期子宫内膜蛋白的分泌,奶牛排卵后2-5 天孕酮上升幅度的降低与奶牛低繁殖力,以及排卵后16 天时胚胎生长速度的下降密切相关。胚胎的不充分发育将会导致干扰素-tau 的分泌不足,导致催产素受体刺激PGF2α的释放,造成黄体溶解以及妊娠的失败。此外,颗粒细胞产生适量的孕酮直接对排卵前卵母细胞进行作用,通过下调颗粒细胞的间隙连接,起到隔离卵丘复合物,降低卵母细胞中的雌二醇浓度以维持减数分裂,影响卵母细胞的成熟以及其在排卵后的发育;孕酮还可能参与了母源mRNA 的多腺苷酸化进程,因此可以调节卵母细胞中主要发育基因的表达。奶牛产后第9 天的能量平衡状况与产后第2、3 黄体期的孕酮浓度呈现正相关,能量缺乏会造成孕酮分泌量的下降[41] ,奶牛呈现更少的发情周期黄体,同样在分娩后的第2、3 个黄体期,高产奶牛的孕酮浓度比对照组奶牛要低25%-50%。此外,较高的营养水平所导致的肝脏中孕酮代谢消耗增加,导致高产奶牛在首次排卵后孕酮的增加频率出现降低或者放缓。

3.5 酮病对促生长轴激素造成的影响

胰岛素(INS)可以促进体外和体内卵泡的发育,主要通过上调LH 受体以增加卵泡对促性腺激素的反应,促进卵泡的生长。另外一种与细胞增殖有关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IGF-I),也可以和胰岛素一样起到刺激黄体细胞产生孕酮的作用[46],血浆IGF-I 的水平与雌二醇浓度也存在密切的联系,体外研究表明IGF-I 对卵母细胞的成熟能够发挥刺激作用。IGF-I 浓度和IGF 结合蛋白(IGFBPs)能够反应青年牛卵泡液浓度以及卵泡的发育程度,在产后2 周内具有优势排卵卵泡的奶牛,其血浆IGF-I 水平比没有排卵卵泡的奶牛高40%-50%,在产后3 周内含有排卵卵泡的奶牛中,IGFBP-3 含量也要比没有排卵卵泡的奶牛浓度高。

目前,生长激素(GH)对奶牛繁殖性能影响的说法上并不统一,Tripp 等(2000)]的研究没有发现注射生长激素对卵母细胞会产生影响,而Kolle 等(2003)的研究表明,在体外培养时的GH(100ng/ml)可

以促进卵母细胞核、细胞质的成熟,并提高卵母细胞的健康和增值能力。在能量负平衡情况下,肝脏中对GH 进行反应的IGF-I 含量并未出现上升,反而呈现下降趋势,这与胰岛素不足和肝脏生长激素受体降低有关,因为胰岛素可以通过降低肝脏中IGF-I 和GHR-1A 的mRNA 浓度而降低了循环血液中IGF-1 的水平。奶牛发生酮病或能量负平衡时常伴发胰岛素、IGF-I 的下降,以及GH 的上升,这会抑制优势卵泡分泌雌激素,导致卵泡的排出时间推迟。这种变化都反应了能量负平衡期间的促生长轴的激素参与了卵巢的代谢活性变化。

3.6 酮病对子宫机能造成的影响

人工授精前充足数量的排卵周期对于妊娠时子宫的启动是至关重要的。胚胎和子宫间的信号联系是通过生长因子进行作用,孕体可以刺激子宫内膜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的表达,而孕酮则能够刺激子宫内膜IGF 结合蛋白-2 的表达,子宫内环境的欠佳可能是由于不充足的孕酮或IGF 浓度所造成,以致不能支持早期的胚胎生存。另一方面,酮病或者能量负平衡也可能通过使奶牛产后的免疫功能下降而影响产后子宫的健康,造成子宫炎症,从而增加了奶牛受孕的输精次数、降低奶牛的受孕率。

奶牛产前和产后生理状态的改变会使血液中非酯化脂肪酸(NEFA)和BHBA 浓度升高,导致白细胞趋化能力和吞噬能力降低。国内,薛俊欣(2010)的研究表明,亚临床酮病可以导致奶牛循环血液中白细胞总数、淋巴细胞数、中性粒细胞数,以及中性粒细胞的趋化和吞噬能力、淋巴细胞转化率降低;此外,亚临床酮病奶牛血液中细胞因子γ-干扰素(γ-IFN)水平呈现显著下降,白介素-2(IL-2)8 和白介素-8(IL-8)均呈现下降趋势。Grinberg 等(2008)的研究表明血液中BHBA 的浓度升高可以使中性粒细胞对致病性大肠杆菌的趋化能力降低10 倍,吞噬能力降低5 倍,而中性粒细胞的细胞内杀菌能力并不受影响。Suriyasathaporn 等(2000)指出能量负平衡会影响机体调理素(如IgG)的产生,从而引起机体内吞噬细胞吞噬功能的降低。所以说,产后提升的BHBA 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奶牛局部和全身发生炎症的可能性,导致奶牛产后子宫炎症的发生率增加,持久黄体呈上升趋势[57],影响子宫的正常恢复。

总之,酮病或能量负平衡通过影响奶牛产后首次排卵时间、受胎率而降低奶牛的繁殖性能,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促黄体素、孕酮、促生长轴的影响上,通过这些指标的变化可以合理的解释酮病或能量负平衡给类固醇激素分泌、卵母细胞成熟分裂、胚泡生长、黄体溶解所带来的一系列影响,但目前对LH 分泌状况的研究还存在一定争议,酮病时卵泡刺激素(FSH)、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的变化情况的研究也鲜有报道。此外,目前对酮病状况下子宫炎症发生状况的研究还较为缺少,即便有也仅停留在对子宫炎症发生率的统计上,缺少表征酮病奶牛的子宫炎症程度的细胞学检查,也缺乏对子宫角、子宫颈恢复状况的定量检测,所以分析酮病与子宫恢复状况的关系可能是很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领域。



四与奶牛产后免疫抑制的关系

Reist 等(2003)的研究发现产后乳中丙酮超过0.40mmol/L 的奶牛子宫内膜炎的发病率是正常的3.2 倍。Sartorelli 等(1999)和Zerbe 等(2000)的研究发现多形核白细胞是抵抗微生物感染最主要的细胞,然而产前和产后生理状态的改变会使血液中NEFA 和BHBA 浓度升高,导致白细胞趋化能力和吞噬能力降低。Boyum 等(1996)和Hack 等(1994)研究表明酮病奶牛血液中中性粒细胞的趋化指数高于非酮病奶牛,但是差异不明显,短期的酮病和酮病的初期血液中中性粒细胞的趋化能力没有明显的差异。Suriyasathaporn 等(1997,1998)研究发现能够持续几周的自发性酮病可以影响血液中性粒细胞的趋化能力。Grinberg 等(2008)研究表明血液中BHBA 的浓度升高可以使中性粒细胞对致病性大肠杆菌的趋化能力降低10 倍,吞噬能力降低5 倍,而中性粒细胞的细胞内杀菌能力不受影响。Kasey 等(2009)通过人工诱发能量负平衡,发现能量负平衡奶牛血液中皮质醇、血清白蛋白、血清结合珠蛋白的浓度升高,同时发现中性粒细胞的吞噬功能下降,进而推测可能是由于产后糖皮质激素分泌的增加增强了免疫抑制作用。皮质醇会提高血压、血糖水平和产生免疫抑制作用,糖皮质激素会使机体免疫力下降,其对免疫系统抑制作用其机理是:诱导淋巴细胞DNA 降解,影响淋巴细胞的物质代谢,诱导淋巴细胞凋亡,抑制核转录因子活性,糖皮质激素还能抑制白细胞的吞噬、消化和糖酵解功能,可使血液中的淋巴细胞减少。

酮病还会导致甘油三酯在肝脏内聚集,从而引起脂肪肝。肝脏是机体降解毒素和产生免疫球蛋白的重要组织器官。Wentink 等(1997)发现脂肪肝奶牛人工接种破伤风毒素后,血液中的免疫球蛋白G(IgG)水平明显的低于对照组奶牛。Suriyasathaporn 等(2000)指出能量负平衡还会影响机体调理素(如IgG)的产生,从而引起机体内吞噬细胞吞噬功能的降低。Filar 等(1992)和Kandefer 等(1992)发现酮病奶牛的淋巴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比如干扰素的数量明显的低于正常奶牛,血液中淋巴细胞的有丝分裂反应也明显的低于非酮病奶牛,从而推测血液中酮体过多会抑制机体细胞因子的产生。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的脂多糖(LPS)成分作为革兰氏阴性菌的内毒素,可以在患病奶牛体内持续存在几个小时,在初乳阶段脂多糖(LPS)的危害作用作为明显,因为这一阶段乳腺上皮细胞的脂多糖中和能力减弱或者由于脂肪肝而导致肝脏的解毒能力减弱。



五 高产奶牛亚临床酮病的防控措施

1、体况评分

体况评分作为奶牛营养状况是否适度的一个“指示器”,也是奶牛健康与否的标志之一,应用于营养管理非常科学而实用,在奶牛业发达的国家,以BCS 为依据的营养管理技术正在普及。饲养实践和科学实验均证明,通过奶牛体况评分、观察各个阶段的体况变化,可以预见奶牛的某些疾病、产奶性能和繁殖性能的发挥,奶牛BCS 降低,表明机体动用体脂、体重下降、能量负平衡,而BCS 上升表明机体脂肪储备、体重增加、能量正平衡。

2、对围产期奶牛进行酮体监测

围产期对于奶牛来说至关重要。于产前15d 开始,每隔3d 在早晨采集乳液或新鲜尿液,现场使用酮粉法(Cow-side milk ketone powder)进行检测,对于酮体含量超标的牛进行治疗,条件好的牧场可采集血液进行定量检测。根据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动物医学院针对几种种牛旁诊断检测对于新产牛亚临床酮病的精确性的实验研究发现,灵敏性和特异性最高的方式是检测血清之中的BHBA, KetoCheck™的敏感性是42%,特异性是99%;Ketostix®尿液纸条的敏感性是75%,特异性是96%;KetoTest™奶样BHB 检测试纸条的敏感性是75%,特异性是93%。结果显示,Ketostix®尿液纸条以及KetoTest™奶样BHB 检测试纸条的检测精确度都超过了3/4,而且鲜有假阳性结果。上海高丰科技有限公司经销的由美国Prima 生物医药公司研发的亚临床酮病乳酮检测Ketofinder 试纸,也是一种快速检测方法,主要是采集样品滴在试纸条上,10-15 秒钟后看颜色反应,颜色越深酮体含量越高,根据颜色的深浅估算酮体含量,是一种半定量的检测方法。多数的管理者希望检测出亚临床酮病牛只进行调整相应的营养及管理措施,所以上述的检测方式很受欢迎。及时监测分娩前后的病牛,于产前1周内测乳酮2次,产后1周内测乳酮3次,凡测定乳液酮体含量升高者,立即应用葡萄糖、碳酸氢钠、丙二醇等治疗并采取限制挤奶等相应措施。在产后30d 内,每隔3d 采集乳样,用酮粉法进行酮体检测,对于结果呈阳性反应的牛只应立即给予治疗。对所有奶牛建立跟踪监测程序,若发现食欲下降或废绝者,立即进行尿、乳的酮体检查并及时治疗,同时限制挤奶量。

3、营养需求方面

在奶牛干奶期间应给予奶牛大量的纤维饲料,促进瘤胃的消化能力。精料质量要好,避免饲喂含大量丁酸盐的劣质青贮料,不要随意更换饲料配方,精料蛋白质含量以不超过16%~18%为宜。在产前4-5 周逐步增加能量供给,直至产犊和泌乳高峰期,此外还应适当补充碘、钴、磷等矿物质元素。产前2 个月开始停奶,确保胎儿与母体的营养需要。当怀孕奶牛在停止产奶后,应该把饲料控制在体重的8%~10%左右,按照季节做适当的调整,例如夏季提供体重的8%左右即可,冬季控制在体重的10%左右,但因为冬季的牛奶价格比较理想,最好把怀孕和停止产奶的时间避过冬季。加强围产期的管理,妊娠后期在饲料中添加适量的生糖先质(如丙酸盐、甘油等);定期检测饲料中各营养成分的含量,避免某些微量元素的缺乏而引起代谢障碍。例如在产前奶牛的日粮之中添加阴离子盐等措施。对产科和前胃疾病要及时治疗,防止继发性酮病的发生。此外,还要经常放牧,增加奶牛的运动量,防止奶牛过肥。为有效地降低新产奶牛的发病率及淘汰率,上海市奶牛研究所研制出了适用于新产奶牛灌服的产后营养汤,其主要成分是快速供能物质、微量元素、维生素和益母草等,经过近3 年的临床应用试验,其对于新产牛产后体质的恢复具有极显著的促进作用。

4、减少在围产期期间的移群

在规模比较大的牧场,由于奶牛基数比较大,干奶期奶牛的牛头数比较多。这样一来,转移奶牛也在所难免。但是每次转移,奶牛都需要一定的时间来适应相应的奶牛社会环境。这样的话就会导致奶牛的干物质采食量下降,但是此阶段对于奶牛至关重要。尽量的减少牛群的转移是减少奶牛应激以及维持此关键阶段的干物质采食量的关键举措。对于减少奶牛能量负平衡,降低奶牛代谢紊乱的发生率至关重要。

5、监测乳脂/乳蛋白比例

若一头奶牛出现能量负平衡必将会动用体脂来满足机体的需求。有一部分动用的脂肪酸将会被用于合成乳脂肪,最终导致乳脂含量升高。由于能量供应下降,新产牛的乳蛋白含量将会骤降。因此,乳脂率和乳蛋白率的比例将会是一项很好的工具来监测牛群中亚临床酮病的发病率。若有大于40%的新产牛的第一次DHI 检测值中乳脂率与乳蛋白率的比值大于等于1.5 的话,预示该牛群中的亚临床酮病的发病率很高。脂蛋比只适合于监测整个牛群,对个体奶牛的监测敏感性不够。



六结束语

亚临床酮病发病情况下,机体酮体含量升高但是无明显临床症状。酮体含量在产犊之后会自然地升高。酮体含量的升高对于新产牛来说并不是无益的。酮体能够在碳水化合物不足的情况下为机体外周组织提供能量。因此,每头奶牛,若要在分娩之后产出足够的奶量,体内的酮体含量必然升高。问题就在于在泌乳早期若干物质采食量是否够满足机体的能量需求,从而减少脂肪的动员。亚临床酮病在产犊的最初两个月的发病率会达到最高峰。此时采用极为有效的工具来监测易患酮病的牛只,使之不向临床型酮病以及严重的代谢紊乱方向发展是极为必要的。合理的调整日粮配方,加强围产期奶牛的管理刻不容缓。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级别: 精灵王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14-11-22
亚临床酮病对奶牛产奶和繁殖性能的影响及其血液生化指标的变化张瑞华  【摘要】:奶牛酮病是一种因能量代谢紊乱而引起的,以低血糖和高血酮为特征的产后疾病,主要发生于高产奶牛。它可以降低奶产量,增加其它围产期疾病的发生率,影响奶牛的繁殖性能,引起巨大的经济损失。该病在我国许多奶牛场仍旧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因此,奶牛酮病仍是一个有待继续研究的课题。 1方法比较选择产后2个月内的奶牛63头,采集其血液、乳汁、尿液,以血清中β-羟丁酸的测定结果为标准,以1.0mmol·L-1为阴阳性阈值,同时使用亚硝基铁氰化钠粉剂法(酮粉法)、试剂法以及试纸法分别定性检测样品中酮体含量,将定性检测的结果与定量检测的结果相比较。结果显示:酮粉法测定血酮的准确性最高,符合率为96.83%;其次为酮粉法测乳酮,符合率为93.65%;酮粉法测定血酮的假阳性率最低,结果为10%,其次为酮粉法测乳酮,为23.08%;酮粉法测乳酮和尿酮的漏检率最低,为9.09%。从操作难易度来看,试纸法和酮粉法操作最简单;从成本上比较,酮粉法最便宜。本试验表明,酮粉法测定乳酮含量比较适合牧场亚临床酮病的普查。 2临床调查随机选择上海地区某国营奶牛场新分娩的52头奶牛,分别于产前2周(wk)、产前1wk、产后1、2、3、4wk采集血液,定量测定血清中β-羟丁酸(BHBA)的含量。以BHBA1.0mmol·L-1为阈值,调查亚临床酮病的发病情况。结果表明:试验期间该奶牛场亚临床酮病的发病率为25%;其中第2、3、4胎发病率较高,分别为23.08%、40%和60%;产后第2、3wk发病率最高,均为15.38%;酮病持续时间在不同发病牛只之间也有差异,4wk以内的占92.31%。 3产奶及繁殖性能从52头新产犊牛中筛选出11头血清β-羟丁酸含量超标(BHBA1.0mmol·L-1)的牛只作为试验组,另按照年龄、胎次、体况与试验组相近原则挑选11头健康牛只(BHBA≤1.0mmol·L-1)作为对照组。在泌乳初期120天(d)内,每10d测定1次牛只奶产量,同时采集前60d乳样测定乳成分,分析比较泌乳初期两组牛只奶产量的变化情况和乳成份的差异,并对两组牛只情期受胎率等繁殖性能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试验组在各泌乳时间段平均奶产量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极显著(p0.01);试验组泌乳高峰期维持时间相对短,在第80d左右的时候已开始下降,而对照组则在90d以后才有所下降;试验组的平均乳脂率在泌乳前40d要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以后则低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组的乳蛋白率则一直低于对照组,平均值差异显著(p0.05);试验组的第1和第2情期受胎率均低于对照组。 4生化指标的变化从52头新产犊牛中筛选出11头,血清β-羟丁酸含量超标(BHBA1.0mmol·L-1)的牛只作为试验组,另选择年龄、胎次、体况与试验组相近的11头健康奶牛(BHBA≤1.0mmol·L-1)作为对照组。于产前1wk、产后1、2、3、4wk测定试验牛只血清中的葡萄糖(Glu)、游离脂肪酸(NEFA)、总钙(Ca)、无机磷(P)、白蛋白(ALB)、总蛋白(TP)、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及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的含量,比较两组生化指标的差异,并分析各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试验组血清中G1u浓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NEFA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ALB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AST活力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相关性分析中,血清BHBA与Glu呈显著的负相关(p0.05,r=-0.357);BHBA与AST、NEFA呈显著的正相关(p0.05,r分别为0.363和0.327);Ca与Glu呈显著的正相关(p0.05,r=0.350);Ca与AST呈显著的负相关(p0.01,r=-0.476);Glu与TP呈显著的正相关(P0.01,r=0.524);G1u与ALB呈显著的正相关(p0.05,r=0.348);G1u与AST呈显著的负相关(p0.01,r=-0.503);G1u与NEFA呈显著的负相关(p0.05,r=-0.331);ALB与AST呈显著的负相关(p0.05,r=-0.317);ALB与NEFA呈显著的负相关(p0.05,r=-0.355);ALT与NEFA呈显著的正相关(p0.01,r=0.681)。上述结果提示,不仅血清中的BHBA含量可以作为奶牛亚临床酮病的检测指标,血清中的Glu、NEFA、ALB等的含量以及AST的活性的检测结果均可作为参考。 由以上试验结果可知,使用酮粉法测定乳酮含量比较适合牧场亚临床酮病的普查;该奶牛场亚临床酮病发病率为25%,且主要发生于第2-4胎,发病高峰出现在产后第2-3周;亚临床酮病会影响奶牛的乳成分和繁殖性能,使得泌乳初期乳脂率偏高,而乳蛋白率则稍偏低,增加奶牛胎衣滞留的发病率,且会降低奶牛的情期受胎率;不仅血清中的BHBA含量可以作为奶牛亚临床酮病的检测指标,血清中的Glu、NEFA、ALB等的含量以及AST的活性的检测结果均可作为参考。
级别: 风云使者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14-11-25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