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应用 最新帖子 精华区 社区服务 会员列表 统计排行
  • 2546阅读
  • 0回复

转引起母猪猝死的3种消化道疾病及其防制

楼层直达
级别: 总版主


    近几年来,规模化猪场母猪猝死经常发生。引起母猪猝死的原因较为复杂,在消化道疾病方面主要有梭菌性肠炎、增生性肠炎和胃肠扭转。现就这3种疾病在临床上的表现和防制措施做一介绍,供同行参考。
一、梭菌性肠炎
    该病是由魏氏梭菌产生的毒素引起母猪急性死亡的一种急性毒血症。魏氏梭菌是革兰氏阳性菌,主要有A、B、C、D等型,其中A、D型能引起母猪突然死亡,而C型则可引起仔猪红痢。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在炎热的夏天发病率更高,主要侵害与生命活动有关的神经元,使母猪发生休克导致死亡。母猪梭菌性肠炎在规模化猪场呈上升趋势,由于母猪妊娠期抵抗力下降,母猪妊娠前期与中期控制喂料量导致胃酸反馈性分泌减少,十二指肠内环境DH升高、碱性增强,适宜厌氧梭菌的繁殖并致病。
    1.临床症状和剖检病变
    营养和体况良好的母猪较易发病。该病一般无先兆症状,临床可见母猪突然卧倒,抽搐,几分钟后死亡;部分病猪死前食欲减退、呕吐,精神沉郁。突然发病的母猪狂躁不安,共济失调,叫声嘶哑;多数表现急性腹围膨胀,呼吸高度困难,皮肤及两耳微紫,突然倒地,口吐白沫,肌肉颤抖,四肢划动,皮肤苍白,角弓反张,一般体温正常,38℃左右,濒死体温稍降低,呼吸急促,来不及治疗,往往在发病后的12~24小时、甚至1~2小时内死亡。
    病死母猪膘情良好、皮肤苍白、腹围膨胀、凝血不良,个别也可见腹下发绀、腹部皮下水肿。部分病死猪口鼻流出血样泡沫,肛门外凸或松弛,有少量暗红色或黑色肠内容物从肛门排出;分娩母猪阴门排出有腐败气味的红色液体,死亡猪尸体很快腐烂。
    病死母猪胃肠道臌气,胃内充盈,腹水量多、呈红色。剖开胃肠放出气体,可见胃中有大量食物,部分病死猪胃黏膜有出血性炎症、胃溃疡,胃黏膜轻微脱落;小肠中尤其是空肠中含有大量稀薄血色食糜,肠腔高度臌气,可从十二指肠一直到结肠,多数局限在小肠;臌气肠道充满血色泡沫性液状物,呈樱桃红至暗红色,尤以空肠、回肠及大肠前段的病变为甚;小肠浆膜广泛性弥漫性充血、出血;部分病例小肠壁变薄,肠黏膜弥漫性出血、坏死;有的大肠内容物呈暗红色,黏膜脱落。
    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充血、出血,颌下、腹股沟淋巴结水肿;部分病死猪肺充血,气管、支气管内充满白色或淡红色泡沫,腹腔内有淡红色渗出液;部分死猪心外膜、心内膜以及心肌有条状或斑状出血,。肾皮质呈大量点状出血,其他脏器有散在性出血点;部分病死母猪脾脏肿大、淤血,剖面有深褐色血液渗出。
    2.诊断
    根据临床母猪突然死亡、腹部膨胀、皮肤苍白,剖检可见整个肠道臌气、充血、出血、多呈暗红色,刺破肠管,则会喷发出恶臭气味,肠腔内容物多为暗红色,初步诊断为梭菌性肠炎。实验室检验可取病变严重的小肠黏膜或肠系膜淋巴结涂片,革兰氏染色呈阳性。采用常规病原分离培养技术,肉、肝汤厌氧培养3-6小时后开始产气,镜检可见单个或成对的两端钝圆、无芽孢的阳性粗大杆菌。病料接种牛乳强烈发酵;接种葡萄糖血琼脂平板厌氧培养48小时,菌落直径3毫米左右,呈淡灰色,圆形、光滑、中间稍隆起,周边有时有双层溶血环。组织涂片时可见明显的无色或淡紫色的荚膜。
    3.防制措施
    梭菌性肠炎的防制主要在于预防,猪场必须采取综合性的防制措施,以减轻梭菌性肠炎和增生性肠炎造成的损失。这些措施包括药物治疗,加强饲养管理以及消毒等。
    (1)加强饲养管理,减少猪群转栏和混群的次数,降低饲养密度,加强猪舍的通风,做好冬天保温和夏天防暑工作,保证足够的饮水器和饲槽数量,尽量减少各类应激因素。
    (2)保持猪群稳定、均衡的营养水平,提高猪体抵抗力。
    (3)猪场应加强猪舍内外环境的清洁卫生和消毒工作。梭菌和胞内劳森菌等病原体常存在于猪的粪便中,而且梭菌在环境恶劣时会形成芽胞以保护自己(芽孢对干燥和许多消毒剂都具有较强的抵抗力)。一旦发生本病,梭菌会长期存留在猪舍内成为传染源,故猪舍消毒非常重要。由于魏氏梭菌和胞内劳森菌对卤素类和复合醛类消毒剂非常敏感,建议使用双链季铵盐复合碘和复合醛消毒液,在每批猪出栏后严格冲洗消毒猪舍,空置1周后再转入新的猪群。
    (4)有研究证明,引起母猪梭菌性肠炎的A型产气荚膜梭菌常经阴道创伤感染。可在母猪配种后5~l0天内,每天趁母猪采食站立时,将含有溶菌酶的环境调节剂,如“洁体键”等,撒在母猪臀部坐卧处或直接涂于母猪阴户,抑制A型产气荚膜梭菌等细菌及阴道滴虫的繁殖,减少肮脏地面的接触物对阴部的感染。
    (5)母猪采食带霉菌和霉菌毒素的饲料是引起母猪梭菌性肠炎的原因之一。应提供优质的原料配制饲粮,而不能认为它是成年猪,抵抗力较强,因此把一些变质甚至霉变的原料用于母猪饲粮。另外在饲料中添加霉菌毒素吸附剂和处理剂是预防母猪梭菌性肠炎的有效措施。
    (6)建议猪场采用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猪场生产区入口处设消毒池,各栋猪舍门口设置消毒脚盆。
    (7)加强灭鼠、蝇,驱虫等工作。健康猪与受魏氏梭菌和胞内劳森菌污染的粪便接触可以造成本病的传播,因此必须及时清除粪便,尽量减少猪群接触粪便的机会,切断传播途径。
    (8)药物防治。猪魏氏梭菌是革兰氏阳性菌,应选择敏感的抗生素或采用联合用药的方式进行预防。魏氏梭菌敏感的抗生素主要有替米考星、洛美沙星、强力霉素、亚甲基双水杨酸杆菌肽、安来酶素等。因本病发病较急,且迅速死亡,对发病猪只治疗效果甚微,猪场可使用复合的兽药制剂进行预防较为方便。
    ①预防:在该病高发期用药时可采用间歇式给药方法,在饲料中添加“骏安”( 20%微囊化超级替米考星)),按每吨饲料500克的量添加,连用5~7天。如果猪发病较为严重,可另外添加强力霉素200克/吨饲料,可有效预防发病。同时,饮水中添加“复合醛”,按l:2 000~3 000稀释饮用。另外,在本病流行期问和猪只调运前以及新转入或购入猪只后,应在饲料中添加药物进行预防。
    ②治疗:保定病猪,经胃管将500~1 000毫升5%肥皂水缓慢注入胃内,以中和胃里产生的有毒气体,缓解被气体胀大的胃肠对心肺的压迫,再给病猪灌服甲硝唑4~6克、莫沙必利片10~15毫克,以增加胃肠动力,抑制魏氏梭菌的迅速繁殖。也可同时采用腹腔穿刺使臌气肠道放气,为抢救病猪争取时间。并剪耳尖、尾尖,放血100~200毫升;对病猪和同栏猪每头灌服“十滴水’’20 30毫升,同时肌肉注射大剂量的乳酸环丙沙星(5~l0毫克/千克体重)+青霉素(4~5万单位/千克体重),每天2次,连用2天;其他猪在每吨饲料中拌“骏安”500克,每月添加1次,每次用5-7天。同时结合强心镇静的药物进行对症治疗,常选用硫酸镁、氯丙嗪等。为制止脑血管出血,常加维生素C及出血敏进行辅助治疗。对急性病例尝试抗组织胺药、皮质类固醇、维生素配合联用,并在饮水中添加含有泰乐菌素或林可霉素的药物制剂,饲料中添加抗生素,连用1-2周,有较好效果。
    二、增生性肠炎
    猪增生性肠病(Porcine proliferative enteropathy,PPE)又称猪回肠炎或坏死性肠炎,是由一种生存于细胞内的革兰氏阴性杆菌一胞内劳森菌(Lawsonia intracellularis)引起的。本病是主要发生于生长育成猪和成年猪的一种肠道疾病,可导致猪只下痢、食欲不振、健康水平下降,急性回肠炎则可引起年龄较大猪只的猝死。本病临床上容易被误诊为猪痢疾。
    1.临床症状和剖检病变
    临床上本病一般分急性型与慢性型两种。后备种猪和育成猪以及部分经产母猪发病时通常为急性型。本病呈暴发性,散发,病程一般很短。应激因素是本病的诱因,临床主要表现为突然死亡(猝死),死猪和同群中病猪多皮肤苍白;排泄松软、带有血液的粪便,部分血粪内还夹有大量纤维性柱状物,病程稍长时,排黑色柏油样稀粪;猪只厌食、虚弱、沉郁甚至突然死亡,死亡率可达到5% 6%。
    剖检病变出现在回肠、盲肠及结肠前部,肉眼可见小肠末端50厘米和结肠螺旋上1/3处肠壁增厚、呈深褶状,肠管直径增粗、变硬似橡胶管,肠黏膜变厚、坏死,内容物黄灰糊状,偶有线状溃疡、出血,含血块,即增生性出血性肠病。部分患猪浆膜下和肠系膜常见水肿,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切面多汁。慢性病例由于继发细菌感染,可发展为坏死性肠炎。
    2.诊断
    通过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可对该病进行初步诊断;确诊可用免疫化学检测和特异的DNA探针法以及PCR法等。国内,黄毓茂等也成功扩增出劳森菌319 bp的特异性DNA片段,这对我国增生性肠病的诊断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3.防制措施
    (1)加强饲养管理,尽量减少各种引起猪群应激的因素,提高猪体的抵抗力。
    (2)做好猪场的消毒工作,采用全进全出的生产方式。猪舍经严格清洗消毒后,空置5~7天后再投入生产。
    (3)免疫注射。国外已有增生性肠炎疫苗,但要求使用疫苗前后3天均不能饲喂抗生素,可操作性差,而且在目前猪群发病率并不高的情况下实用性不强。
    (4)药物防治。胞内劳森菌是革兰氏阴性菌,其敏感药物主要有氟甲砜霉素、泰乐菌素、硫酸黏杆菌素、替米考星、林可霉素和四环素等,必须选择广谱的抗生素或采用联合用药的方式进行预防。因本病发病较急,且迅速死亡,对发病猪只治疗效果甚微,猪场可使用复合的兽药制剂进行预防较为方便。
    ①预防:在该病高发期用药时可采用间歇式给药方法,在每吨饲料中添加“骏安”250克或“加康”400克或20%爱乐新(酒石酸乙酰异戊酰泰乐菌素)50克,每月添加1次,每次用1周。如果猪发病较为严重,可另外添加强力霉素200克/吨饲料,可有效预防发病。另外,在本病流行期问和猪只调运前以及新转入或购入猪只后,应在饲料中添加药物进行预防。
    ②治疗:对症状明显的病猪可肌注氟甲砜霉素注射液,20毫克/千克体重,每天1次,连用3~5天;或肌注泰乐菌素注射液,10毫克/千克体重,每天2次,连用3天。其余猪每吨饲料中添加“加康”400克或“骏安”500克或20%爱乐新500克,连用1~2周,同时在饮水中添加含有泰乐菌素或林可霉素的药物制剂,如利高霉素等。
    三、胃肠扭转
    1.临床症状和剖检病变
    近年来许多猪场出现一些妊娠或哺乳母猪突然死亡的病例,主要发生于妊娠1~2个月的经产母猪和哺乳母猪。母猪体温正常,一般在采食后2 3小时内突然出现不安,有腹痛表现,腹围迅速膨大,呼吸急促,皮肤变蓝,继而卧地不起,部分后备母猪直肠常脱出。发病率约为1%~3%,致死率100%。从出现症状到死亡仅I-2小时左右。以冬春季节和夏天较易发生。
    病死猪剖检可见胃肠道充气臌胀,胃及肠道扭转或扩张,胃黏膜呈较严重的出血性炎症,胃内充满血块、未凝固的血液;肠壁薄,肠袢(大肠或小肠肠道和系膜的统称)呈深紫色,部分小肠围绕脊柱下的连系部分旋转、扭曲,肠系膜充血;部分病死猪腹腔积血,脾脏肿大、移位。
    2.发病原因
    发病原因较为复杂,肠道臌气是导致肠扭转的原因。母猪采食含霉菌毒素的饲料或容易发酵的湿料,导致胃肠功能紊乱;或供料不正常、等待喂料时间过长,母猪因饥饿而攀爬跳动,烦躁不安,导致胃、肠道翻转,上下排气不畅,胃肠臌气,挤压胸腔,使患猪呼吸困难迅速死亡;推迟饲喂使母猪过度饥饿,投料时因超量采食而过饱;由于肠道发炎,肠道后段的细菌增殖产气,母猪容易发生胃肠扭转。
    3.防制措施
    母猪一旦发病,一般来不及治疗已死亡,临床上应以预防为主,提前做好母猪日常的饲养和保健工作。
    (1)母猪应保证供应优质新鲜的饲料,饲料中应添加“霉消安’’等霉菌毒素吸附剂。
    (2)适当提高母猪饲料中维生素的含量,减少各类造成母猪发生应激的刺激。
    (3)注意经常检查饲料加工过程中原料粉碎情况,保持饲料适当的颗粒度。
    (4)母猪饲喂时间应有规律,在本病多发季节应适当增加喂料人员,避免母猪因期待饲喂时间过长、过于激动而引起胃肠翻转。
    (5)定期在饲料中添加抗生素,预防母猪肠炎的发生。
    四、小结
    母猪梭菌性肠炎和增生性肠病在世界各地广泛流行,已成为规模化猪场的常见病,对养猪业的危害日趋严重;母猪胃肠扭转也在全国各地猪场经常发生,猪场管理者和技术人员应引起重视。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