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应用 最新帖子 精华区 社区服务 会员列表 统计排行
  • 2819阅读
  • 2回复

猪增生性肠炎引起的腹泻

楼层直达
级别: 精灵王
  猪的消化道疾病增多,临床上根据症状分别诊断为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大肠杆菌以及消化不良(卡他性肠炎)等等,但通过治疗往往效果不明显。在鉴别诊断猪腹泻病时,我们千万不要忽视“猪的增生性肠炎”,这是一种近些年来日渐被重视的猪消化道疾病,对养猪业危害非常严重。猪增生性肠炎的病原是劳森氏菌,也叫罗松菌,是一种弯曲杆菌,寄生在肠上皮内,对一般的消毒剂有抵抗力,但对季铵盐和含碘消毒剂敏感。猪增生性肠炎主要经消化道感染,潜伏期1~3周,病菌可经病猪和带菌猪的粪便排出体外,污染环境、饲料、饮水等。健康猪很容易感染发病,感染猪可持续排菌4~10周。猪增生性肠炎多发生于6~20周龄的生长育成猪,刚断奶的仔猪和成年种猪也可发病,断奶仔猪与生长期、育肥猪之间的水平传播最易引起暴发流行。

  症状

  临床诊断上根据表现,本病可分为三种类型,即急性型、慢性型、亚临床型,其共同特点是体温一般都正常。急性型多见于4~12月龄的猪,表现为严重腹泻,出现黑色焦油样稀粪,后期排出黄绿色或血样粪便,有时可因坏死性肠炎或因肠穿孔继发腹膜炎、败血性病变而致死。急性型猪增生性肠炎死亡率较高,可达40%以上,有时会出现突然死亡,怀孕的母猪多在发病后1周内可发生流产。慢性型多见于6~12周龄的猪,表现为消瘦,被毛粗乱,食欲减退或废绝,间歇性下痢,粪便稀软、呈粥状或水样,颜色深、暗,有时混有血液或坏死组织碎片(应区别于猪副伤寒病),病程一般在半个月到一个月;病猪表现生长发育不良,有的可因衰竭而死,死亡率一般低于10%,但大多数病猪会成为僵猪。亚临床型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有时仅见轻微下痢,但生长速度和饲料利用率明显下降,一般经4~6周后,食欲恢复,生长发育速度转为正常。

  治疗

  当确诊猪发生增生性肠炎时,可以选择泰妙菌素、泰乐菌素、林可霉素、大观霉素等抗生素治疗,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其它药物如金霉素、红霉素、四环素、卡巴氧、氟喹诺酮类等,都有比较理想的治疗效果。也可以交替使用恩诺沙星和乳酸环丙沙星,在后海穴注射,每天两次,连续3~4天;同时在日粮中按比例添加泰乐菌素和阿莫西林,连用5~7天,能治愈猪增生性肠炎,对继发性细菌感染也有很好的治疗作用。在药物治疗的同时,注意配合口服补液盐和补充充足的饮水,这样能调节体液、酸碱平衡,增加抵抗力,促进病猪尽快康复。

  预防

  综合预防 加强饲养管理,坚决实行自繁自养和全进全出制度,积极推行使用全价配合饲料,努力降低和减少各种应激反应。在接产、断脐、免疫、去势、打耳号时,要严格消毒。引种时必须隔离观察1个月以上,在隔离期间使用敏感药物5~7天。消毒选用季铵盐类和含碘消毒剂,交替使用,每周对猪舍环境和用具进行2~3次全面消毒。

  药物预防 在饲料中按预防量添加泰妙菌素和金霉素,后备母猪配种前每月连用7~10天,生产母猪产前、产后各连用7天,能降低仔猪增生性肠炎的早期感染;在断奶仔猪换料后连用10~15天,能预防增生性肠炎、猪痢疾、结肠炎和细菌性呼吸道感染。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级别: 总版主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12-04-19


 猪回肠炎是由胞内劳森氏菌(Lawsonia intracellularis)感染所引起的回肠、盲肠、结肠增生、肥厚并可能伴随肠粘膜出血的一种非常重要的肠道疾病。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慢性型、亚临床型与急性型。慢性型与亚临床型又称猪增生性肠炎,主要影响猪只的生长表现,而临床症状不典型。急性型又名增生性出血性肠炎,可引致生长育肥猪及后备母猪出血性下痢、贫血,甚至突然死亡。2011年4月份以来笔者接诊过几例增生性出血性肠炎的案例,现将其中一例报告如下。

  1发病状况

  2011年7月02日,江苏某规模化猪场60kg~120Kg的后备母猪群156头中有7头突然出现出血性下痢(图1a,1b),皮肤苍白(图1c),采食量下降,甚至废食。发病猪体温约39.0~39.5℃。采用痢菌净注射液(乙酰甲喹)按照2.5mg/Kg体重肌肉注射,每日1次,连续治疗3天后,未见转归,且死亡2头。

  2病因诊断

  临床诊断:从临床症状上,可怀疑增生性出血性肠炎、猪痢疾或猪鞭虫病。从药效学上讲,猪痢疾对乙酰甲喹敏感,但乙酰甲喹对本病例的治疗效果不佳。

  剖检诊断:剖检发现回肠、盲肠与结肠呈现增生、肥厚、出血等病变,病变部位主要在回肠(图2a),肠道内容物中有小的血凝块。

  血清学诊断:利用FIRSTtest ™法(免疫磁珠法,美国礼来公司专利技术)检测发病猪血便中是否存在胞内劳森氏菌,结果显示:所检的三个粪便样品均呈强阳性(图2b),说明猪只正在外排大量的胞内劳森氏菌。从临床症状、药物治疗效果、剖检诊断及血清学诊断等几个方面可推断,此次出血性下痢是增生性出血性肠炎所致。

  3诊治措施

  ①将发病猪只隔离,并进行单独护理。饲喂液体饲料或青绿饲料,肌肉注射泰乐菌素注射液(6mg/Kg体重,一日两次,连用5天)或通过耳缘静脉挂水,注射止血敏(酚磺乙胺,10mg/Kg体重,每日一次,血便好转后停止使用)对肠粘膜止血,对食欲不振的猪只注射胃复安针剂(1mg/Kg体重,每日一次,连用3天或食欲转好后停止)以刺激食欲;②利用磷酸盐泰乐菌素(美国礼来公司,泰农?40)200ppm拌料,饲喂所有的后备母猪群,基础母猪与公猪群及10周龄以后的生长育肥猪群,连用14天。③生物安全:利用双链季胺盐类消毒剂进行猪舍环境消毒,粪便应及时清理,切断病原在全场的传递;利用以上措施3天后,发病猪食欲逐渐恢复,粪便颜色正常,贫血状况转好,无新增死亡病例。


4讨论与小结
  ①发病阶段:急性回肠炎又称猪增生性出血性肠炎,通常感染4月龄~12月龄的育肥猪、后备母猪,但亦有急性回肠炎发生于3周龄~几年龄的猪只的报道。而且高度健康的猪群(如祖代或父母代原种猪群等)似乎更易发病。在种猪群猪增生性出血性回肠炎的发病率可达到12%,而死亡率可高达50%。因当前我国养猪从业者对该病流行病学状况尚缺乏普遍认识,种猪群发病时,常常误诊为猪痢疾,不但可引致猪只的突然死亡,而且可能会影响到种猪场的声誉。
  ②鉴别诊断:增生性出血性肠炎、猪鞭虫病、猪痢疾及胃溃疡在急性发病时,均表现为出血性下痢,食欲下降,严重时皮肤苍白、贫血,甚至突然死亡(图1),都主要发生于生长育肥阶段。通常依病灶位置不同粪便的颜色有所差异,上消化道(如胃或小肠)有出血性病变时,其粪便颜色多呈暗红色或煤焦油状,下消化道(如大肠)有出血性病变时,其粪便的色泽多呈红色或鲜红色。从临床症状上,很难将增生性出血性肠炎与猪痢疾区别。从药物治疗效果来看,增生性出血性肠炎与猪痢疾对泰乐菌素、林可霉素均敏感,而痢菌净(乙酰甲喹)只对猪痢疾效果较好,而对增生性出血性肠炎无效。鞭虫对伊维菌素、芬苯达唑等抗寄生虫药物敏感。增生性出血性肠炎的剖检病变常出现在回肠与结肠部位,引致肠管增生、肥厚与出血,而猪痢疾的主要病变集中于结肠部位,结肠粘膜潮红、出血、水肿,有时覆盖有纤维素性坏死性的伪膜,而小肠病变轻微或无病变。利用PCR、血清学检测虽然能证实猪群感染胞内劳森氏菌,但因我国猪群,特别是后备母猪群,种猪群劳森氏菌的感染率很高,其检测结果很难说明急性回肠炎是本次疾病的主因,本病例中笔者结合临床症状、药物治疗效果、剖检病变及血清学检测等进行了综合鉴别诊断。
  ③主要危害:增生性出血性肠炎在现场发生的概率较低(约12%),回肠炎的主要表现形式为增生性出血性肠炎,可导致猪只生长速度减缓,饲料转化率降低,空间利用率下降,发病母猪群繁殖性能下降等影响。据试验证明感染猪与正常猪相比,平均日增重降低6%~20%,单位增重所需饲料增加5%~25%。
  ④防控要点:目前回肠炎的主要防控方法是饲养管理、药物防控与疫苗免疫。长途运输、气温变化等应激可能会促使本病的发生。在药物防控上,目前主要以大环内酯类(如:泰乐菌素、替米考星)、林可霉素及截短侧耳类为主。在药物防控上,应考虑药物种类,用药时间及疗程长短等三方面因素。如:对于我国大多数的单点式饲养的猪场,可在9周龄~11周龄或10周龄~12周龄连续使用磷酸盐泰乐菌素110ppm拌料饲喂3周,可显著缓解回肠炎,特别是慢性或亚临床型回肠炎对生长育肥阶段生长成绩的影响。为降低该病对后备母猪的影响,可在后备母猪在隔离检疫期间或转入基础母猪群之前使用药物进行策略性干预。利用劳森氏菌活疫苗对仔猪进行口服免疫也是防控回肠炎的重要方法,但目前在我国规模化猪场尚未广泛使用。
  ⑤展望:据美国礼来公司2003年~2006年对美国174个规模化猪场的调查发现,美国有53%的养猪从业者意识到本病到养猪工业的影响,并进行积极的防控。而我国养猪同行对该病的认知程度较低,对回肠炎与猪群经济效益的关系缺乏了解。随着对该病流行病学特点与经济损耗等方面研究的深入,在未来5年内,我国将有越来越多的养猪同行对该病进行防控。在防控技术上,将综合采用药物防控与疫苗免疫的措施。效果确实的灭活疫苗或亚单位疫苗的开发将促进该病疫苗免疫技术的市场推广。

级别: 精灵王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12-04-19
不被重视的常发疾病。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