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应用 最新帖子 精华区 社区服务 会员列表 统计排行
  • 3037阅读
  • 4回复

营养抗病新思路—免疫营养在免疫应激及抗感染中的应用

楼层直达
级别: 精灵王
— 本帖被 黑喜鹊 从 猪病防治与饲养管理 移动到本区(2011-10-03) —
  生产实际中,我们可以将营养按实际需要分为5类,即基础营养、免疫营养、生殖营养、生态营养、水和空气营养。其中免疫营养、生殖营养、生态营养统称为抗病营养。以免疫营养为例,在免疫应激状态、感染状态、亚健康状态对免疫营养需求急剧增加,如果适时满足了免疫营养的需求,就可以消除免疫应激、减轻感染危害、纠正亚健康,在某种程度上可以预防感染性疾病的发生,故称为抗病营养。
  何为免疫应激?
  畜牧生产者很早就发现,母猪刚产后,仔猪断奶时,饲养条件较差时,猪只生病时,反复多次免疫接种的猪场,均会出现采食量降低、饲料利用率下降和生长迟缓等现象,但对这种现象的内在机制并不清楚。直到最近10年,人们对畜禽生长与饲养环境或疾病之间密切的内在联系才逐渐有所认识。饲养环境中的病原体或非病原体,如细菌、病毒和内毒素等打破了畜禽内环境,需要畜禽通过适应性的反应达到新的动态平衡。这些反应包括一系列行为上和代谢上的改变。行为上的改变是指食欲下降、精神不振和嗜睡等;代谢上的改变是指日粮营养物质由维持生长和骨骼肌沉积转向用于维持免疫反应,从而导致畜禽生长抑制。Johnson据此提出了“免疫应激”(immunological stress)或“免疫系统激活”(immune system activation)的概念。免疫应激给畜牧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
  免疫应激分为:慢性免疫应激、细菌感染性免疫应激、急性免疫应激三种。慢性免疫应激源包括饲养环境中空气质量不良、温度不适、湿度过大、低剂量病原体感染、频繁疫苗注射;细菌性免疫应激包括超负荷病原体感染导致的疾病过程;急性免疫应激包括内毒素及过敏导致的强烈应激反应。在实际猪场环境中,普遍存在的是慢性免疫应激。
  免疫应激过程及机理
  动物在进化中发展出复杂的免疫系统,在面临疫病挑战时,能快速动员起来,将侵入的病原压制住直至消灭,动物在与疫病的战斗中存活下来。而简单的病原微生物在进化过程中也发展出一套对付动物的武器,并且可改变自己来突破动物的免疫防线,一部分动物在疫病的攻击下败下阵来。病原微生物与动物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不断斗争和适应。这种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斗争会继续下去。
  当然,病原微生物的本意不是要毁灭猪群,宿主的过快死亡对病原体也是不利的,因此微生物也在经受淘汰,在演化中削弱自己的毒性。
  与生产相关的几个问题
  1、为什么外来品种更容易发病?
  外来品种 ——“良种”是人工选择的结果,猪场动力网是中国最专业的养猪技术网站。它偏离了自然选择的轨道,导致分配到免疫系统的养分减少,而分配到生长的养分增加,在健康的条件下,这自然对提高生产性能有利(猪的选育是在非常健康条件下进行的)。而地方品种——“地方猪”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自然选择下的猪只在遗传进化上以“活下来”为第一要务。因此基因上分配到免疫系统的养分较多,分配到生长的养分相对较少。
  在疫病挑战时,这样的猪免疫力较高,我国的地方猪抗病力远远高于现代外来猪。外来品种更需要“免疫营养”,必须提供高的营养水平,特别在疫病挑战时保证免疫营养的供应才能有足够的免疫营养用于免疫,猪才能战胜疫病。

  2、免疫接种时额外补充免疫营养,为什么会增强免疫应答,提高抗体水平,并减少免疫应激?

  3、猪发病时,为什么更需要补充免疫营养?

  4、存在免疫应激情况下,为什么生长速度下降了?

  5、免疫应激是如何吞噬我们的养猪成本?
  饲料养分提供生产动物维持需要和生产需要。正常的维持需要是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所需,如呼吸、运动、心跳等生命活动。但在免疫应激状态下,机体处于“战争状态”,此时机体会动员体内大量的营养用于应对机体认为的“外来侵略”,导致维持需要增加,饲料成本的浪费,继而导致生产动物被动的营养缺乏。

  为什么有些病原体与猪(宿主)“共存”而不会使猪(宿主)经常发病?
  目前,蓝耳病、圆环病毒在猪场的感染率超过80%,而条件性致病菌如大肠杆菌、链球菌、副猪嗜血杆菌等常在于猪只的体内。研究人员发现,猪体的皮肤、胃肠道和其他任何部位都存在着很多微生物,它们只有在某些特殊的条件下才能引起感染发病,这些微生物是和猪群“共存”的。
  处于与病原体共存状态下的猪群是否发病与两个因素有关,一个是超负荷剂量感染;一个是猪体有效的免疫力水平下降到保护阈值。所谓超负荷剂量感染是指动物对病原体有一定“承载”能力,在动物可以承载的负荷内,动物是不会发病的,只有病原体超过了动物的承载能力才会发病。所以,是否发病牵涉到两个因素,一个是病原体数量,一个是猪群的承载能力,亦即免疫力水平。所以,免疫营养健力源可以帮助与病原体共存状态下的猪群提高保护的阈值(免疫的堤坝理论),从而渡过发病的风险。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级别: 侠客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11-10-04
讲得不错哦。
级别: 精灵王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11-10-05
蓝耳病、圆环病毒在猪场的感染率超过80%,而条件性致病菌如大肠杆菌、链球菌、副猪嗜血杆菌等常在于猪只的体内。研究人员发现,猪体的皮肤、胃肠道和其他任何部位都存在着很多微生物,它们只有在某些特殊的条件下才能引起感染发病,这些微生物是和猪群“共存”的。
  处于与病原体共存状态下的猪群是否发病与两个因素有关,一个是超负荷剂量感染;一个是猪体有效的免疫力水平下降到保护阈值。所谓超负荷剂量感染是指动物对病原体有一定“承载”能力,在动物可以承载的负荷内,动物是不会发病的,只有病原体超过了动物的承载能力才会发病。所以,是否发病牵涉到两个因素,一个是病原体数量,一个是猪群的承载能力,亦即免疫力水平。所以,免疫营养健力源可以帮助与病原体共存状态下的猪群提高保护的阈值(免疫的堤坝理论),从而渡过发病的风险。 是对立与统一的矛盾体,失去了平衡即可发病。
级别: 精灵王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11-10-07
  
级别: 风云使者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13-12-22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