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应用 最新帖子 精华区 社区服务 会员列表 统计排行
  • 3084阅读
  • 0回复

鸭病毒性肝炎 

楼层直达
级别: 精灵王
 鸭病毒性肝炎简称鸭肝炎,是由鸭病毒性肝炎病毒引起雏鸭的一种急性、烈性和致死性以肝脏呈现出血性炎症为特征的传染病,该病的特征是发病急、传播迅速、死亡率高急性烈性传染病。1945年在美国首次发现本病,并命名为I型鸭病毒性肝炎,1965年在英国发现了鸭病毒性肝炎II型,1969年在美国发现了鸭病毒性肝炎III型。目前,I型呈世界性分布,并曾报道在印度、埃及和美国发现I型鸭肝炎病毒的变异株。II型和III型鸭病毒性肝炎分别局限于英国和美国,未发现变异毒株。在国内,鸭病毒性肝炎的初次流行,20世纪80年代初期起本病在我国再次流行,此后,各地疫情此起彼伏,疫情能够被鸭病毒性肝炎I型弱毒疫苗的免疫所控制;1997年以来,本病在某些地区出现较严重的流行,其疫情不能被标准鸭病毒性肝炎I型弱毒疫苗完全地控制,怀疑有I型鸭病毒性肝炎病毒变异株出现。鸭肝炎I型引起雏鸭的严重死亡,死亡率高达90%,中成鸭一般不发病,病雏鸭的特征是意识紊乱,频频抽搐,肝脏呈斑点状出血,胆囊肿大,胆汁颜色变淡。   【病原】鸭病毒性肝炎病毒I型属于小RNA病毒科,呈球形或类球形,直径在20-40NM,无囊膜,无血凝性,可在鸭、鸡、鹅胚尿囊腔增殖。病毒抵抗力强,在自然环境中可较长时间存活。DVH病毒II型属于星状病毒,DVH-III属于小RNA病毒。DVH病毒三种血清型之间无交叉保护作用。鸭病毒性肝炎病毒与鸭乙型肝炎病毒无任何相关性。   【流行特点】在自然条件下,鸭病毒性肝炎I型只发生于雏鸭,雏鹅亦可感染。主要是3周龄以内的雏鸭发病,成鸭呈隐性感染。近年来,发病日龄有增大趋向,偶见一月龄的鸭发病。病鸭群常在发病的第2-3天达到死亡高峰,死亡率可达90%以上。本病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无垂直传播。病鸭及隐性带毒成鸭是主要传染来源。有研究表明,直到感染后第8周,康复鸭仍然可从粪便中排毒,说明粪便对环境污染,在鸭病毒性肝炎的传播中起着重要作用。鸭肝炎II型、III型的死亡率较低,其他流行情况类似于I型。   【症状病变】鸭肝炎I型潜伏期1-4天,发病急、传播快,鸭群一经出现病鸭,死亡数量急剧上升,2-3天内达到死亡高峰期。感染初期病鸭精神委顿,食欲减退、肺绝,半天至1天后表现扭头,转圈,抽搐,死亡,死后常保持角弓反张死征。最急性病鸭,常未见任何异常而突然抽搐痉挛死亡。病理变化是肝脏肿胀,脆弱,黄褐或暗红色,表面有斑点状出血,出血灶如墨迹或刷漆样。胆囊肿大,胆汁草青色或哦哦哦哦哦哦淡红色。感染鸭胚,胚体全身出血。鸭肝炎II型、III型的症状与病变类似于I型。   【诊断】目前,我国只发现鸭肝炎I型,本病型多见于20日龄内的雏鸭群,发病急,传播快,秉承短,出现典型的神经症状,肝脏严重出血等特征,均有助于作出初步判断。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临床上在较大日岭鸭群或已作免疫接种的鸭群发生本兵时,病例常缺乏典型的病理变化,仅见肝脏肿大、淤血,表面有末梢毛细血管扩张破裂而无严重的斑点状出血,易造成误诊漏诊,必须经病原分离与鉴定确诊。临床上诊断鸭病毒性肝炎还应注意与鸭疫里氏杆菌病、雏鸭副伤寒、禽霍乱、曲霉菌病等作鉴别;   还应注意有无鸭肝炎II、III型的发病情况。   【防治】对鸭肝炎一型的防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从健康鸡群引进种苗,严格执行消毒制度。   (2)免疫防治:用鸭病毒性肝炎I型弱毒疫苗进行免疫接种,成鸭于产蛋前半个月,肌注1-2头份/只,产蛋中期,肌注2-4头份/只。雏鸭出壳后1日龄或7日龄皮下注射1头份/只。在疫区对雏鸡也可于1-2日龄皮下注射DVH-1高免卵黄液或高免血清作被动免疫预防。   (3)一旦暴发本病,立即隔离病鸭,头孢噻呋钠冻干粉,用专用稀释液稀释后,加入到50ml鸭肝炎高抗血清(也可用高免卵黄抗体)中混匀,立即对所有鸭逐只腿部肌肉注射,每只0.3ml。并对鸭舍或水域进行彻底消毒。对发病雏鸭群用标准DVH-1高免卵黄抗体注射治疗,1-1.5头份/只,同时注意控制继发感染。   (4)对采用标准DVH-1弱毒疫苗或抗体控制不良的病鸭群,在排除该疫苗与抗体质量不良和合并感染等前提下,应分离鉴定病毒,探讨有关DVH-II型、III型感染及DVH-1型变异株感染的情况,尝试使用本地毒株制备疫苗与抗体,用于防治。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